家住罗浮下,梅开万树春。
扬州官是阁,水部句还珍。
自失歌燕市,唯知问海滨。
微名尘外世,现迹幻中身。
交儗生前定,情缘死后真。
斯人不可作,吾道岂沉沦。
碑有中郎想,文非到溉嗔。
三年坟草宿,七字锦囊新。
高谊应酬剑,卑栖厌负薪。
竹林风度在,莫笑阮家贫。

【注释】

答:回复,答复

王百谷:即王百谷。唐人称进士及第为“及第”,中举后回乡祭祖,称为“归省”。见讯:收到消息或来信

十韵:指一首七律诗的四句

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博罗县南,是广东第一高峰,相传为周武帝建德三年(573年)吴猛得道成仙的地方。

梅开万树春:梅花开了万朵,好像春天来临一样。

扬州官:指唐代诗人李白。

水部句:指唐代诗人杨炯。他早年曾以“文章憎命达”之句讥刺当时的文士们,所以后人称他为“水部郎中”。

自失歌燕市:自己感到失落,就像在燕市(指京城长安)卖艺为生一样。燕市指唐朝首都长安的市场。

唯知问海滨:只知道向海滨的人打听。

微名尘外世:微薄的名声被世人所遗忘。

现迹幻中身:现世的踪迹如同幻境中的化身。

交儗生前定:结交的朋友都是那些生前就已决定要追随的人

情缘死后真:感情和缘分都是死后才变得真实。

斯人不可作:这样的人是不能做的。

吾道岂沉沦:我的道义岂能因此沉沦下去?

中郎想:指东汉文学家蔡邕,因有才学,故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易》、《春秋》”。

文非到溉嗔:你的文采并非像扬雄那样使人发怒。到溉嗔:扬雄曾因《太玄经》而被人责骂,所以说扬雄发怒。

三年坟草宿:三年来坟墓里的草已经长得很高了。

七字锦囊新:用七个字组成的锦囊又重新装起来了。

高谊应酬剑:高尚的情谊如同一把可以磨砺的剑。

卑栖厌负薪:低微的居处令人厌烦。

竹林风度:晋代文学家嵇康、阮籍等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饮酒咏诗,不拘礼法,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风度。

莫笑阮家贫:不要说我贫穷。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友人的信,全篇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起笔点明地点,“家住罗浮下”,“罗浮山”又名“东樵山”,在今广东增城。据《舆地志》记载:“其山秀出南海之外,西接天台。”罗浮山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文人墨客,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这里“家住罗浮下”,就是表示自己出生在罗浮山下,也就是在风景秀丽的地方长大。接着写自己家乡的环境,“梅开万树春”,“梅”与“梦”谐音,“万树”暗示着众多的梦想。“春”字则表明自己的少年时期正值春天。“万树花开”暗含“万树生花”,“万枝垂柳”等意象,都寓意着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梅”与“梦”谐音,“万树”暗含“万枝”,都寓意着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也暗示着众多的梦想。“梅”与“梦”谐音,“万树”暗含“万枝”,都寓意着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

颔联写友人,“扬州官是阁”,“扬州官”指的是扬州的官员,“阁”是指官府。这里说朋友现在当官在扬州,“阁”字在这里既指官府,也隐含着官职的意思,同时还有高耸入云的楼阁之意。“水部句还珍”,“水部”指的是古代掌管水利的部门。这里说朋友的文章很有价值,值得珍视。“还”字既指“仍然”,“又”字则暗示着反复。“自失歌燕市”,“自失”的意思是自找麻烦,“歌燕市”指的是在京城长安的街头巷尾唱歌谋生。这两句说自己因为某种原因而在京城长安的歌坛上失去了往日的声誉。“自失”一词,既表示了自己在歌坛上的失意,又暗示了与友人之间的友谊关系。“唯知问海滨”,“惟知”在这里表示只有,“问海滨”指的是向海滨的人打听。这两句说自己只懂得询问海边的人,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唯知”一词既表示自己对海边的熟悉,又暗示着自己对其他地方的陌生。“问海滨”则是说自己只懂得向海边的人打听信息。

颈联写自己的处境与心境,“微名尘外世”,“微名”指的是微小的名气,“尘外”指的是世俗之外,“世”字在这里既表示世间,又暗示着社会。这两句说自己虽然名声微小,但并不受世俗的影响。“现迹幻中身”,“现迹”指的是现实的生活,“幻中身”则表示虚幻的影子。这两句说自己的现实生活如同幻影一般,无法捉摸。“交儗生前定”,意思是结交的朋友都是那些生前就已决定要追随的人。“情缘死后真”,意思是情感和缘分都是死后才变得真实。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以及对待友谊的态度。

尾联写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斯人不可作”,意思是这样的人是不能做的。“吾道岂沉沦”,意思是我的道义岂能因此沉沦下去?“中郎”指的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他因才能出众而被世人所敬仰。“文非到溉嗔”,意思是你的文章并非像扬雄那样使人发怒。“到溉嗔”是扬雄曾因《太玄经》而被人责骂,所以说他的文采让人发怒。这两句是作者对自己理想的表达,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勉励。“三年坟草宿”,意思是三年来坟墓里的草已经长得很高了。“七字锦囊新”,意思是用七个字组成的锦囊又重新装起来了。这两句分别描绘了自己的墓地以及自己对过去的记忆。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与友人的交往情况,表达了自己对生死、友情、志向等主题的思考与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