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苑论文沗后尘,谏垣补衮复同寅。
重逢共讶忧时鬓,一疏坚辞报主身。
折柳滁亭堪此日,艺兰湘浦有馀春。
武陵亦系东山望,倘见渔人莫问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根据平时对诗歌的理解,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作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的情况。

【答案】

(1)
《送杨太卿介福归武陵》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作者任左拾遗时为送好友杨介福还乡而作的一首送别诗。
(2)
这首诗的作者是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因上书论事得罪权臣,被贬为山阴令。后召还为国子博士,官至刑部侍郎。晚年专心讲学,修《昌黎先生集》。
译文:
在翰林院当秘书起草诏书,后来成为谏议大夫补阙。
重逢之时,都惊讶于他忧虑国事而衰老的双鬓,我上疏请求辞职报效朝廷。
折柳的地方正是当年离别滁州的地方,在湘浦种植艺兰有春天的气息。
武陵也属于东山风景名胜区,倘使我见到渔人就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停船。
注释:
翰苑论文:指唐宪宗时期,翰林学士院学士韩愈曾参与撰写《佛骨颂》,遭到当时宰相李藩等人的非议,被贬为潮州刺史。沗:同“滞”。
谏垣:指唐宪宗时期的宰相姚南仲、李石等人,他们在朝中多次上书,反对韩愈的政见,被贬为潮州刺史,故称。补衮:指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李藩。同寅:同事,同僚。
忧时:担忧国家政治。颔联:颔联是说,两人相逢时都惊讶于彼此因担忧国家政事而变白了的双鬓。忧时:担忧国家政治。
一疏:指韩愈上表请求辞职,辞官退隐。坚辞:坚决辞去。报主:报答君主。
折柳:折柳赠别。古人多折柳以赠别。此指分手时。滁:滁州,古州名。
艺兰:栽培兰草。艺兰指种植兰花。湘浦:湘水之浦,泛指湖南一带。馀春:春天的余光。
东山:指晋代谢安隐居地。传说东山有桃李,谢安常去游玩赏花,故又称“东山”。这里指韩愈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为送他的好友杨介福回故乡而写的。诗人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牵挂。首联两句,韩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自己在翰林学士院任职期间的工作情景。颈联两句,则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担忧与牵挂,希望他能在官场上保持清廉,为国家尽忠报效。尾联两句,诗人则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牵挂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