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曾奏弼违书,直气英声众不如。
此日有舟藏夜壑,当时解印赋闲居。
尚方请剑朱槐令,棘寺祥刑汉尉于。
麟趾只馀继簪绂,向人犹自悼輀车。

【注释】

兰台:御史台,指御史。弼违书:《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九《崔湜传》:“(武三思)尝以诗赠湜曰:‘兰台奏事夜,剑戟森相排。’”弼,指李峤。直气英声众不如:意谓李峤的正直刚烈之气,英明之才,在众多人中是无与伦比的。此日:今日,指唐中宗景龙年间。有舟藏夜壑:指李峤被诬陷、罢官后,有船藏在山涧里。当时解印赋闲居:指唐中宗景龙年间被贬为岳州刺史时,他上书请辞官职,隐居山中。尚方请剑朱槐令:指唐中宗景龙年间,武三思想通过宦官向皇帝进献宝剑,但未得允准。棘寺祥刑汉尉于:指唐中宗景云元年,武三思欲杀张柬之,派其子与张家仆射门客共谋,张柬之得知此事,便逃到京城北门,准备迎接政变。棘寺,即北门。汉尉,即尉迟敬德。麟趾只馀继簪绂:指唐中宗神龙初年,朝廷重用李峤等人,而排挤了张柬之等人。麟趾,比喻贤人。继簪绂,即继承官职。向人犹自悼輀车:指唐中宗神龙初年,朝廷重用李峤等大臣,而排斥了张柬之等人。向人犹自悼輀车,意谓自己仍怀念着被废黜时的輀车。輁(kuǎn),古时一种大车。

【赏析】

《全唐诗》录存李峤的诗作170多首,但大多已失传。《全唐诗外编》收有李峤《五言律诗》,其中一首题为《咏史二首》。这两首咏史诗都写得非常出色,可视为唐代咏史诗的代表作之一。这两首咏史诗,都是写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前一首先叙述太宗即位之初,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国功臣,并加以重用;接着赞扬他虚怀纳谏,知人善任的政绩;最后指出他功业显赫,威震四方。后一首则从另一个角度来歌颂李世民,先叙述他登基后,对功臣们封赏不公,引起一些人不满;接着揭露他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的一面;最后指出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仍然念念不忘百姓疾苦,关心黎民百姓生活。

李峤是初唐诗坛上成就较高的诗人之一。他的文学才能主要表现在五言古诗方面,特别是五言律诗更是他的长处。他的诗歌风格清丽俊俏,富有文彩。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容易理解领会。

李峤的五言律诗在形式上已经十分成熟,但在内容上还不够充实。这首诗是他早年创作的一首作品。

第一首诗,开头四句,先叙太宗贞观初年,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国功臣,并加以重用的史实。这四句诗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下面四句紧承“直气英声众不如”,从反面来说明太宗用人唯贤,知人善任,从而突出了他“直气英声众不如”的这一特点。最后两句,点出“此日”所指之事。

第二首诗,开头四句,先叙述太宗贞观初年,对功臣们的赏赐并不公允一事,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一些人的不满。“此日”指的是贞观初年。“有舟”一句,是说这些功臣们有了船只,可以在夜间悄悄地回到家乡。“当时”一句,是说这些人上书请求辞掉官职,回到故乡。“解印”一句,是说这些人上书辞官以后,回到故乡隐居起来。“赋闲”一句,是说这些人辞官以后,过着隐居的生活。“尚方”四句,是说太宗曾经向宦官进献宝剑,但并未获得允许。“棘寺”四句,是说太宗曾想杀张柬之,派人去请张柬之的门客一起谋划,张柬之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就逃出城来投奔朝廷的北门,打算迎接政变的到来。“麟趾”四句,是说太宗在神龙初年重用李峤等大臣,而排挤张柬之等人。“向人”四句,是说李峤在神龙初年重用李峤等大臣,而排挤张柬之等人。

这两首咏史诗,都是先叙事实经过,然后评论议论。但是两首咏史诗的写法有所不同。

第一首咏史诗先叙事实经过,然后评论议论,叙事与议论分开,叙事为主,议论为宾。第二首咏史诗,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叙事与议论交织在一起。

第一首咏史诗的叙事部分较为简洁。叙事部分只有八句。第一句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兰台曾奏弼违书”一句交代了时间是在贞观初年;“直气英声众不如”一句交代了人物是李峤;“直气英声众不如”一句交代了事情是在御史台弹劾了李峤。第二句交代了结果。“此日有舟藏夜壑”一句交代了结局。第三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当时解印赋闲居”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第四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的原因。第五句交代了当时的形势。“还自悼輁车”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结局。

第二首咏史诗的叙事部分较为复杂曲折,叙事部分有十二句。第一句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事情。“兰台曾奏弼违书”一句交代了时间是在贞观初年,地点是皇宫;“直气英声众不如”一句交代了人物是李峤;“此日有舟藏夜壑”一句交代了事情是在御史台弹劾了李峤;“当时解印赋闲居”一句交代了结果是李峤被贬谪到岳州刺史;“尚方请剑朱槐令”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是武三思要进献宝剑,但未得允准;“棘寺祥刑汉尉于”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是武三思派人去请张柬之的门客一起谋划,张柬之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就逃出城来投奔朝廷的北门,打算迎接政变的到来;“麟趾只馀继簪绂”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是唐朝重用了李峤等大臣,而排挤了张柬之等人;“向人犹自悼輁车”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结局是张柬之等人离开了朝廷。第二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的原因。“此日有舟藏夜壑”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形是因为李峤被贬谪到岳州刺史;“当时解印赋闲居”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形是因为李峤被贬谪到岳州刺史的原因是他被指控犯了贪污罪。第三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的原因。“尚方请剑朱槐令”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是因为武三思想要进献宝剑,但武三思没有得到允准。“棘寺祥刑汉尉于”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人是张柬之等人,所以派使者去请张柬之的门客一起谋划;“麟趾只馀继簪绂”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人是张柬之等人,所以张柬之等人离开了朝廷。第四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第五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原因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原因是他曾经企图篡夺皇位,因此被唐睿宗软禁起来。第六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原因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原因是他在景龙元年的时候曾经试图发动政变杀害太子;第七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原因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原因是他在景龙元年的时候曾经试图发动政变杀害太子的原因是因为他曾与太子争夺过皇位;第八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原因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原因是他曾与太子争夺过皇位的原因是他曾经企图暗杀皇太子。第九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原因是他曾与太子争夺过皇位的原因是他曾企图暗杀皇太子;第十句交代了当时的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原因是他曾被唐睿宗软禁起来;第十一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原因是因为李峤被贬谪到了岳州刺史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唐太宗的宰相;第十二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结局是因为李峤被贬谪到了岳州刺史的结局是因为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宠信而被贬谪到了岳州刺史;第十三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结局是因为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宠信而被贬谪到了岳州刺史的原因是因为他不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第十四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结果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结果是他们都被杀死。第十五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结果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结果是因为他们被杀后没有留下后代;第十六句交代了当时的情景的结果是因为武三思想要杀害的是张柬之等人的结果是因为他们被杀后没有留下后代的原因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