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犹复苦炎蒸,挥麈词人集五陵。
秋色暗零金掌露,月华清湛玉壶冰。
浪传织女河边渡,谁问仙槎海上乘。
取醉不知更漏永,松门归对一窗灯。
【诗句释义】
高斋犹复苦炎蒸,挥麈词人集五陵。
高斋:指书房、书斋。炎蒸:炎热的暑气。麾(huī)麈:驱散蚊子的扇子。五陵:即西汉时的长安城附近五个地方,这里指代京城。词人:指苏轼。
秋色暗零金掌露,月华清湛玉壶冰。
金掌:指皇宫中的金杯。月华:指月光。清湛:清澈透明,像水晶。玉壶:指玉制的酒壶。
浪传织女河边渡,谁问仙槎海上乘。
浪传:随意相传。织女:指织女的神话故事。河:指银河。乘:乘船渡河。
取醉不知更漏永,松门归对一窗灯。
取醉:喝醉了。更漏:古代计时器,又称更筹。松门:指松树的门,泛指山林或隐居之地。一窗灯:指书房里一盏灯光。
【译文】
书房里的人们仍然忍受着酷热难耐的煎熬,挥动麈尾驱散蚊子聚集的人群,他们来到京城附近的五陵山中集会。
京城郊外的秋天景色暗淡,金色的酒杯上滴落露水,明亮的月光洒满晶莹如玉的壶中冰块。
传说织女在银河边上渡河,谁又去询问乘着神仙木筏在海上远行的仙人们?
醉酒后不知夜已深沉,松树林间归来时只见一盏窗前灯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宴会的诗。诗人在京城附近的五陵山中与欧、山廷、袁、平洲、光禄、金我、玄舍人、朱仲修等人聚会饮酒,吟诗赋词以助兴。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下写成的。
首联“高斋犹复苦炎蒸,挥麈词人集五陵”。写诗人和朋友们来到京城附近的五陵山中聚会的情况。“高斋”是指书房、书斋,是诗人写作诗文的地方;“犹复苦炎蒸”表明夏日天气炎热难耐。“挥麈(zhú)词人集五陵”一句中的“麈”(zhǔ),为一种用竹制的摇扇,用以驱散蚊虫,这里指驱散蚊子的扇子。这两句意思是说:虽然天气非常炎热,但文人墨客还是纷纷来到京城附近的五陵山中聚会。
颔联“秋色暗零金掌露,月华清湛玉壶冰”。写诗人在聚会时所见的景色。“金掌”,即金杯,此处代指皇宫中的金杯。“秋色暗零”中的“暗”字表明秋天的景色已经十分昏暗;“零”,指滴落下来;“金掌露”即金杯上的露水。“秋色暗零”四字形象地描绘出秋天日暮时分的景象。“月华”指月亮的光辉,“清湛”即清澈透明,像水晶一样。“玉壶冰”比喻明月皎洁无瑕。这两句意思是说:秋天的傍晚时分,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金黄色的酒樽上还残留着几滴露珠,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晶莹如玉的酒壶中的冰块。
颈联“浪传织女河边渡,谁问仙槎海上乘”。写诗人在聚会时所听到的一个传说故事。“浪传”一词说明这个传说可能是随口传播开来的,并非出自某个人的亲身感受,也非出自某个人的亲身经历。“织女”是指传说中的织女星,也是中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女性人物,常常被用作象征忠贞爱情的意象。“河边渡”指银河边上渡河。“谁问仙槎海上乘”一句中的“槎(chá)”指木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两句意思是说:传说中天上的织女星经常在银河边渡河,而谁能问津乘着神仙木筏在海上远行的仙女呢?
尾联“取醉不知更漏永,松门归对一窗灯”。写诗人在聚会结束后回到住所的情景。“取醉”是指喝酒到醉。“松门”在这里指的是松树的门,也就是指山林或隐居之地。“一窗灯”中的“窗灯”就是指书房里的一盏灯光。这两句意思是说:喝醉之后不知道深夜已经来临,只好回到了隐居于山林之中的住所,只见那一盏书房中的灯光。
整首诗通过描绘宴会的场景以及作者在聚会时所听所闻的故事,展现了诗人对于七夕节日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让人读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