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歇更花妍,山村访法筵。
桥头潮暗上,榕树路低连。
得句留僧和,飞觞借佛前。
吾家群从会,差胜永和年。
【注释】
上巳:即清明节,古人于这个节日出游踏青,此句是说清明时节与诸子侄同游隆兴寺。
法筵:指佛家讲经说法的场所。
桥头:指隆兴寺前的一座石桥,潮暗上:指潮水退去,露出水面,天色已晚,上,指天黑了。榕树:指寺院前的大榕树。
得句:得到诗句的意思。和:应和,作诗相酬答。
差胜:比起。永和年:《晋书•庾亮传》载:“永和三年,庾公(亮)将西之荆、楚,登南楼赋诗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既成,都下一时咏之,遂以‘三、四、五六、七八’为佳。”后人遂用“永和年”表示美好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清明时节与诸子侄同游隆兴寺时的即兴之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及佛教文化的热爱之情。
全诗写景抒情,语言平实质朴。
首联描写了雨后的山村景色,雨过天晴,百花更加鲜艳美丽。诗人来到村落中拜访法会,感受着佛教文化的庄严神圣。诗人通过观察,发现村庄中的小溪在夕阳下波光粼粼,而前方的榕树也低垂下来,似乎在迎接来访者的到来。
颔联描绘了诗人在桥头观赏的景象,潮水已经退去,天空开始暗淡下来,但依然能看到前方的榕树。诗人通过对榕树和道路的描述,展现出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颈联表达了诗人的创作欲望,希望借由自己的诗句来与僧人进行交流。诗人还借用飞觞(酒杯)向佛前祈福,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尾联则提到了家族的成员们将会一起相聚,并祝愿他们能够度过一个比永和年还要美好的日子。诗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展示了自己对家族团聚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同时融入了对家族团聚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通过观察和体验,将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而优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