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同心缀缬斜,融融宵露湿涂鸦。
潘郎傍署移新省,姚女明妆见旧家。
解佩临风疑橘柚,郁轮凝碧怨琵琶。
微瑕莫笑闲情赋,错认秋容咏菊花。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杨万里创作的,题目为《扬州同诸公社集郑超宗影园即席咏黄牡丹十首》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栀子同心缀缬斜,融融宵露湿涂鸦。
—— 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黄牡丹的画面。栀子花像小小的心形,它们被细心地编织在一起,就像一幅斜向的印花图案。夜色中的月光洒在花朵上,仿佛给它们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露珠,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生动。
潘郎傍署移新省,姚女明妆见旧家。
—— 接着,诗人转向描写牡丹的种植者。他想象着潘郎(古代男子的美称)正在靠近自己的官署(指官府),将新的黄牡丹移到了新的院子里。而姚女,也就是那位美丽的女子,她穿着明亮的妆容,出现在旧居里。这里的“姚女”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在场的一位女子。
解佩临风疑橘柚,郁轮凝碧怨琵琶。
—— 然后,诗人转向描写风吹动黄牡丹时的情景。当微风吹动时,仿佛可以听到黄牡丹发出的清脆声响,就像是解除了佩剑一样,让人感到宁静而又清新。同时,那些盛开的黄牡丹就像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碧绿色的光芒,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就像是琵琶声一样悠扬而又哀婉。
微瑕莫笑闲情赋,错认秋容咏菊花。
—— 最后两句,诗人以轻松的态度表达了对牡丹的赞美之情。尽管这些黄牡丹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们的美丽足以让人们忘却一切烦恼,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同时,诗人也用这两句诗巧妙地将黄牡丹与秋天的景色联系在一起,仿佛在咏唱着菊花的风采。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黄牡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态。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牡丹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生命意象。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感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个人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