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手朝辞画省香,朱衣持节下南方。
云中旧隐三花树,台上今栖两凤凰。
词赋宁知园令薄,金貂还接上公行。
离心不共江流远,矫首青云总未央。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779年(唐德宗贞元五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描述了张助甫即将南行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他深厚的友情和不舍之情。

诗句释义与分析:

  1. “拜手朝辞画省香,朱衣持节下南方。”
  • “拜手”:行礼致敬。
  • “朝辞画省”:早晨离开皇宫中的画院。
  • “朱衣持节”:穿着红色的官服拿着符节(古代官员出行时的标志)。
  • “下南方”:前往南方。
  • 整体意义:描述了张助甫早晨离开皇帝居住的画省,穿着红色的官服手持符节,前往南方。
  1. “云中旧隐三花树,台上今栖两凤凰。”
  • “云中旧隐”:形容过去隐藏在云端的地方或事物。
  • “三花树”:可能是指某地有三棵花树,也可能是比喻某种特殊的象征。
  • “台上今栖”:在台上栖息。
  • “两凤凰”:指两个珍贵的鸟(凤凰),常用以象征美好。
  • 整体意义:描述了张助甫过去的隐居之处(可能是云中或者山上),现在他在台上栖息着两个珍贵的鸟(凤凰)。
  1. “词赋宁知园令薄,金貂还接上公行。”
  • “词赋”:指诗词歌赋,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
  • “园令”:可能是指在园林中管理的职责或角色。
  • “上公”: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 “金貂”:古代官员戴的一种装饰品,用黄金制成。
  • 整体意义:表达了作者认为张助甫的文学才华远超过他在园林管理方面的能力,而他现在的行为(如佩戴金貂)也符合高级官员的风范。
  1. “离心不共江流远,矫首青云总未央。”
  • “离心不共”:指不共享离别之情。
  • “青云”:通常指代高远的天空,也比喻前途或事业。
  • “总未央”:表示始终没有结束。
  • 整体意义:表达了作者即使面对离别也毫不悲伤,因为两人的未来道路不会因为这次分离而改变。他们共同追求的事业或理想将会持续下去,没有尽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张助甫即将南行的描绘,展现了两位文人深厚的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和文学意象来表达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情感深度。同时,诗人对于张助甫才华的评价也体现了他的尊重和赞赏。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