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称百二重。
岂少衣冠扶帝辇,坐令城阙起边烽。
投簪敢谓沧洲近,鸣剑多惭白发慵。
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
癸亥十月,我写这首诗来记录事情。
辽阳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称百二重。
岂少衣冠扶帝辇,坐令城阙起边烽。
投簪敢谓沧洲近,鸣剑多惭白发慵。
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
注释:
- 癸亥:指农历十月十五日。书事:记事。
- 辽阳:地名。碣石:地名。枕居庸:在居庸山旁枕着山的石头。
- 天府:指四川成都。元:大。称:比。百二重:言成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形势极为重要。
- 扶:支撑。帝辇:皇帝的车驾。
- 沧洲:泛指江湖。
- 单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最高领袖,这里指吐蕃。款塞:归顺朝廷,表示归降的意思。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癸亥年十月所创作的一首诗,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危难的忧虑以及个人对于边关战事的关切之情。
首联“辽阳碣石枕居庸,天府元称百二重。”描绘了四川成都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这里的“辽阳”指的是辽东地区,而“碣石”则是指河北的碣石山,二者都在四川成都附近,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百二重”则形象地描绘了四川成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战略地位。
第二联“岂少衣冠扶帝辇,坐令城阙起边烽。”则转向了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担忧。这里所说的“衣冠”指的是朝廷中的大臣和官员,而“扶帝辇”则意味着他们需要肩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然而,由于一些官员的懈怠和无能,导致边境上的烽火连天,形势严峻。
第三联“投簪敢谓沧洲近,鸣剑多惭白发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里的“投簪”指的是辞去官职,而“沧洲”则是指远离尘嚣的江湖。作者自谦地说自己虽然已经老了,但仍然关注着边关的战事,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自己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尾联“早晚单于须款塞,玉门何用一丸封。”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对战争的看法。这里所说的“单于”指的是匈奴等北方民族的首领,而“款塞”则是指归顺朝廷,表示归降的行为。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未来和平与安宁的期待,同时也对战争中的杀戮和破坏表示了深深的厌恶和谴责。
整首诗通过对当时政局和边疆战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个人情感的体验。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