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斧朝持出未央,梅花东指客途长。
论交十载曾同舍,把酒三秋忽异乡。
离袂已摇燕市月,按章先肃晋陵霜。
腐儒窃侍云台议,愿罢南征事朔方。

诗句解读

第一句

“绣斧朝持出未央”,这里的“绣斧”可能指的是一种装饰精美的武器,也暗示着陈侍御(陈道襄)的威严和地位。“朝持”表示他早晨携带这柄剑,而“出未央”则意味着从宫中走出,象征着他的行动或使命是重要的。这里表达了陈道襄在朝廷中的重要角色和即将开始的重要任务。

第二句

“梅花东指客途长”,这里的“梅花”常用来象征坚韧和高洁的品质,同时也暗示着陈道襄的旅途充满挑战和困难。“东指”表示向东行进或前往目的地,而“客途长”则表达了旅途的漫长与不易。这句可能描绘了陈道襄面对艰苦环境的坚韧态度和决心。

第三句

“论交十载曾同舍,把酒三秋忽异乡”,这句话反映了陈道襄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共同度过的时光。“论交十载”说明他们有十年的交情,而“曾同舍”则表示曾经在同一个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把酒三秋”则暗示着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共同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刻。然而,“忽异乡”则表明现在他们身处不同的地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环境。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变化和新挑战的适应。

第四句

“离袂已摇燕市月,按章先肃晋陵霜”,这句话描述了陈道襄离开京城的情景。“离袂已摇”形容他离去时挥动衣袖的样子,表现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情感。“燕市月”指的是古代京城的夜景,而“晋陵霜”则可能是指他所在的地区或季节。这里的描写传达了一种离别的氛围,同时也可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第五句

“腐儒窃侍云台议,愿罢南征事朔方”,这句话表达了陈道襄对目前形势的看法和立场。“腐儒”可能指的是一个有学问但缺乏实际能力的学者,而“云台”则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或机构。“窃侍”表示私下听讲或参与讨论,“云台议”则暗示着他参与的政治或军事讨论。“愿罢南征事朔方”表达了他希望停止南征并致力于北方事务的愿望。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看法,以及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

译文:

绣斧朝持出未央,梅花东指客途长。
论交十载曾同舍,把酒三秋忽异乡。
离袂已摇燕市月,按章先肃晋陵霜。
腐儒窃侍云台议,愿罢南征事朔方。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陈道襄作为朝廷重臣的形象和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诗中的“绣斧”、“梅花”等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采,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充满了历史气息和人文关怀,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怀古诗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