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长安归兴浓,敝裘羸马怯相逢。
梅花欲发孤山寺,云气长过三竺峰。
诗卷行吟江上月,萝衣将挂涧边松。
五湖何处堪招隐,石上先题异客纵。
【注释】
木落长安归兴浓:木叶凋落,长安(今西安)的秋意已浓。长安:古都名。这里泛指京城。
敝裘羸马怯相逢:穿着破旧的皮衣,骑着瘦弱的马,害怕与人相遇。敝:穿破了。羸:瘦弱。
孤山寺:在杭州西湖西南岸灵隐山上。三竺:指灵隐山南麓的三个山峰,因山多佛塔,故称。
萝衣将挂涧边松:萝衣:用萝叶编成的衣,一种简陋的衣服,这里比喻隐士的生活。将挂在:将要挂起。涧边松:指隐居之处附近的松树。
五湖:指太湖。相传禹治水时,使吴地为泽,后以五湖泛指湖泊。堪:可以。招隐:邀请隐逸之士出仕。石上先题异客纵:石上留有题词,上面写的是“异客纵”三个字。意思是说,请这位异客暂且住下,等以后再作打算。异客:隐逸之士;客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莫公远还杭时的赠别之作。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溢于言表,但并未直接抒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画面来表现,如:友人“敝裘羸马怯相逢”、“梅花欲发孤山寺”、“萝衣将挂涧边松”,以及诗人自己“五湖何处堪招隐”等等。这些画面既各具特色,又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一幅送别图。
首联写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木落长安归兴浓”,说明长安之秋,景色宜人,正好是归心似箭的时候。“敝裘羸马怯相逢”,表明诗人与友人相别时,心情十分惆怅。这两句诗虽只点到两人的情状,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无限深情。
颔联写友人离开长安后,将到达杭州。“梅花欲发孤山寺”,写诗人想象友人来到孤山寺赏梅,而自己正坐在江头月下吟诗,似乎听见了梅花的香气。“云气长过三竺峰”,写诗人想象友人到了杭州以后,将去游览天竺寺。这三句诗不仅写出了友人离别前的情形,而且把友人的行踪、自己的活动及周围环境都描绘得十分真切。
颈联写诗人送别友人后,自己在江上吟咏留念,并给友人留下题诗。“诗卷行吟江上月”,写诗人一边吟诵着诗句,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色,好像那美丽的月色也随着诗句一起流泻到江上来。“萝衣将挂涧边松”,写诗人想到自己要和隐居者一样过着清苦的生活,所以准备把自己的衣物挂在山涧边的松树上。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因为友人即将离开他而去,他担心友人会像他一样过上清苦的生活。
尾联写诗人在江边为友人留下了题诗之后,又回到江上继续吟咏留念。“五湖何处堪招隐”,写诗人想到自己现在身居五湖之中,而友人却远离尘世,因此希望友人能够来此隐居。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言,也是他对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反映了诗人追求隐居生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