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成山骨似方诸,隐座支颐自有馀。
不遇卞和谁证玉,偶逢王令即留书。
紫藤过雨痕犹渍,碧藓经秋驳未疏。
松下寻仙应有待,平泉醒酒待何如。

【注释】

琢成山骨似方诸:指用琢磨的方法制成的山石骨骼像方诸(一种古代的玉器)。

隐座支颐自有馀:指隐士们常常把头枕着山石,悠然自得。

不遇卞和谁证玉:指没有遇到卞和氏这样的能辨别宝玉的人,就无法证实宝玉的价值。

紫藤过雨痕犹渍,碧藓经秋驳未疏:紫藤花落在雨水中留下的痕迹依然鲜明,而碧绿的苔藓在经过一个秋天仍然没有完全脱落。

松下寻仙应有待,平泉醒酒待何如:松树下寻找仙人是有一定条件的,而平泉水可以使人清醒地品尝美酒。

【赏析】

这首诗是张祜为吕心文赋写的一首五律。吕心文曾隐居于终南紫云崖下,张祜到那里去看望他。吕心文对张祜说:“我隐居在这里,有如隐者,但隐者也难免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你来了,就像王逸之那样,也不免要写几行字来留作纪念。”于是,张祜写了这首五律来赞美吕心文。

首联“琢成山骨似方诸,隐座支颐自有馀”,以“琢成山骨”比喻吕心文的人品,说他像古代著名的玉雕家精雕细刻的玉石一样,具有高尚的品德。同时,又以“隐座支颐”来形容吕心文的神态,意思是他经常是手托下巴,悠闲自在的样子,好像在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般,这更显出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颔联中的“不遇卞和谁证玉”,“卞和”是指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氏,传说他曾得到一块宝玉,但无人识别出来。作者通过这个典故,表明了只有遇到真正懂得的人才能证明宝玉的价值。接着,“偶逢王令即留书”,则表明吕心文遇到了真正的知己,才肯留下来写下文章,可见两人之间交情甚笃。

颈联“紫藤过雨痕犹渍,碧藓经秋驳未疏”,以紫藤花和碧绿的苔藓作比,形象地描绘了吕心文的生活环境。紫藤花落下来,还带有湿润的光泽;而青苔经过一秋之后仍未完全脱落,显示出他的生活环境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情趣。

尾联“松下寻仙应有待,平泉醒酒待何如”,以神仙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吕心文生活的向往和钦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也想像吕心文一样隐逸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享受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诗既表现了吕心文的高洁品格、淡泊名利、热爱大自然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