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午中朝席屡虚,殿头频上乞休书。
沈碑汉水当阳事,挥涕东门疏傅车。
谁识倚峰臣节苦,莫言前席主恩疏。
纵怜松菊饶归兴,竹帛勋名在石渠。

注释:

奉送大司马王公还河东为李临淮作 —— 送给王公,让他回到河东,是为李临淮写诗。

典午中朝席屡虚,殿头频上乞休书 —— 朝廷中常常空着座位,殿头官(即门下省给事中)多次上书请求退休。

沈碑汉水当阳事,挥涕东门疏傅车。 —— 在汉水的边碑前,他回忆起当年当阳的往事,泪水洒在东门,写下了《出师表》。

谁识倚峰臣节苦,莫言前席主恩疏。 —— 谁能理解我忠诚于国家,坚守自己的原则?别以为我疏远皇帝是因为他忘记了我的恩情。

纵怜松菊饶归兴,竹帛勋名在石渠。 —— 即使我怜爱这松柏菊花,也享受着回归的乐趣,我的功业和名声将镌刻在石碑上流传千古。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王公的敬仰、怀念之情,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典午中朝席屡虚,殿头频上乞休书”,描绘了朝廷中常常空着座位,殿头官(即门下省给事中)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官员贪腐严重的问题。而诗人本人却坚守职责,勤勉工作,从不懈怠。

颔联“沈碑汉水当阳事,挥涕东门疏傅车”,通过描绘汉水边碑前的景象,回忆起当年当阳的往事,泪水洒在东门。这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又展示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

颈联“谁识倚峰臣节苦,莫言前席主恩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诚于国家、坚守原则的自豪感。他并不认为皇帝疏远了他是因为忘了他的恩情,而是相信自己的功绩和贡献是值得尊敬的。

尾联“纵怜松菊饶归兴,竹帛勋名在石渠”,诗人以松菊自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功名和地位,希望自己的功勋能够被镌刻在石碑上,流传后世。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