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树日凋零,为怨秋风薄。
唯有山中人,无心任开落。

【注释】

秋雨:秋天的雨水,即初秋时的雨。

集清泉精舍:指作者所居的精舍。

唐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唐人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写山中夜雨情景,“灯下草虫鸣”与“山果落”,是其时物候。

【译文】

秋雨淅沥洒满清泉旁的精舍,仿效唐人张志和《渔歌子》里“雨中山果落灯下”的韵,我写下了这首诗:“芳树日凋零,为怨秋风薄”。

只有那深山中的隐者,对四季的变换并不关心,任凭草木荣枯。

赏析:

此诗以秋雨集清泉精舍为题,应是作者在秋雨中作的即兴之作。全诗紧扣题目,以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自然变化无常的感受。

首联点出时间,交代了秋雨的背景。诗人以“秋雨集清泉精舍”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秋雨之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这种孤独感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面对自然变化所发出的感慨。

颔联紧承上句,描绘了诗人在秋雨中的所见所闻。这里的“芳树”指的是诗人居住的精舍周围的树林,而“为怨秋风薄”则表达了他对秋天到来的无奈和哀怨之情。秋风的到来使得树木凋零,这无疑是自然界的一大变化,然而它却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忧愁与伤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又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颈联进一步展开对自然的描绘。诗人通过对山中人的观察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他认为,山中人对于四季的变换并不关心,他们只是默默地生活着,任凭万物荣枯。这种态度虽然看似消极,但实际上却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尊重和接纳。它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也揭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尾联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在这里,诗人以“唯有山中人,无心任开落”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变化无常的理解与接受。他认为,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无需过于担忧或感叹。这种豁达的心态既是一种超脱的境界,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它让我们明白,面对自然的变化无常,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秋雨中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大自然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珍惜我们身边的美丽与和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