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身何处现,此地借清凉。
大梦成蕉鹿,千秋阅海桑。
碑犹贞观列,河已拔提荒。
欲问迷津者,何如选佛场。
息心驱害马,失路有亡羊。
达者应齐契,宁论滞异方。

【诗句释义】

鹫峰寺本唐淤河寺傍有贞观刻心经后殿卧佛一躯甚伟幻身何处现,此地借清凉大梦成蕉鹿,千秋阅海桑碑犹贞观列,河已拔提荒。欲问迷津者,何如选佛场息心驱害马,失路有亡羊达者应齐契,宁论滞异方。

【译文】

鹫峰寺本是唐太宗时期建造的淤河寺旁边,那里曾有唐太宗刻的《心经》和后来的后殿供奉的卧佛佛像十分壮观。这佛像的幻影出现在何处?原来是在此地借以寻求内心的清凉。梦中变成了一头蕉鹿,经历了千年岁月,目睹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那唐太宗刻的碑文还像在贞观年间一样屹立着,而如今河水已经干枯,只剩下一片荒漠。如果想知道迷茫中的人们该如何解脱呢?不如到寺庙里去寻求答案。要驱除内心的恶念就像驱赶一匹劣马一样困难,迷失在道路上就像是丢失一只羊。只有那些悟道的人才能与佛法相合,不必拘泥于世俗的见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古抒怀之作,作者通过描绘鹫峰寺的历史、佛像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悟来表达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

诗人通过对鹫峰寺的描绘,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诗中提到的贞观刻《心经》,是指唐太宗时期刻制的《心经》石刻,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人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之情。

诗人通过对佛像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诗中的“幻身何处现,此地借清凉”一句,寓意着佛像虽然虚幻,但它却能为人们带来内心的宁静与清凉。这种境界体现了佛教追求的心灵解脱和平静生活的理念。

诗人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我修行和觉悟的追求。诗中的“大梦成蕉鹿,千秋阅海桑”两句,寓意着人生如梦,世事沧桑变化无常。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佛法修行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诗人通过对选择和行动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诗中的“欲问迷津者,何如选佛场”一句,寓意着在人生的迷茫中,应该选择信仰和修行的道路。而“息心驱害马,失路有亡羊”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清净、意志坚定的重要性。这种哲学观念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见和理解。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佛像变化、内心世界以及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