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分水槛,四老共浮槎。
轮日排蔬果,迎风酌藕花。
隔山疑有洞,深巷是谁家。
佛隐来寻惯,篙师莫近沙。

【注释】

得同亭杂咏:指作者在得到同亭后所作的杂诗。同亭:指作者所居之地的亭子。杂咏:即杂言,随意抒发的短歌。八仙分水槛:相传八仙过海时,将一条巨大的鱼作为分水槛,使海水分开。四老共浮槎:传说汉末,四个神仙乘着木筏飘洋远去,后来化作了浮槎岛。轮日排蔬果:轮子转动,排成行列,像排成一队的人一样。轮:车轮。排:排列。蔬果:这里指车行道两旁种植的果树。迎风酌藕花:荷花盛开,荷叶茂盛,迎着风,用藕作酒杯饮酒。酌,斟酒。莲叶、莲花、藕都是可食之物。隔山疑有洞,深巷是谁家:隔着山峦好像发现了洞穴,深巷里传来谁家的歌声。佛隐来寻惯:指僧人经常到此地寻找修行的地方。篙师莫近沙:不要靠近水边,因为水边的沙子容易使人滑倒,是危险的地方。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得到同亭后所作杂咏之二,与前一篇《得同亭》一起,共同表现了作者对同亭景色的喜爱之情。

首联“八仙分水槛,四老共浮槎”,点明了题中“同亭”二字的来历。“八仙分水槛”指的是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在天河上分水,以分隔河水的神话故事。“四老共浮槎”指的是传说中四位长寿老人乘木筏飘洋过海的故事。这两则典故都与“同亭”有关。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似乎是在叙述两个传说故事,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作者通过对这两个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于同亭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次联“轮日排蔬果,迎风酌藕花”,进一步描绘了同亭的景色。诗人运用了“轮日”、“排蔬果”等词汇,形象地描绘出了同亭周围的景象。而“迎风酌藕花”一句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之中。荷花盛开,荷叶茂盛,迎着风,用藕作酒杯饮酒。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同亭的自然之美,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

接下来“隔山疑有洞,深巷是谁家”,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进一步描绘了同亭周边的环境与氛围。诗人站在同亭之上,远远望见了一座山峰。这座山峰仿佛隐藏着许多洞穴,让人心生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而那深深的巷子,又似乎通向了某个人家。这些诗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也让人更加期待下文的描绘。

最后两句“佛隐来寻惯,篙师莫近沙”,则是诗人对同亭周围环境的描述及警示。这里的“佛”指的是寺庙中的和尚或僧人。而“篙师”则是指撑船的人。诗人在这里借僧人和篙师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同亭周围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不要靠近水边,因为水边的沙子容易使人滑倒,是危险的地方。这既是对同亭周围环境的客观描述,也是对游客的一种提醒和警示。

这首诗通过对同亭周围景色的描绘与表达,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