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官军举号齐,雕戈画盾障山蹊。
不嫌铜斗通宵击,却厌斑鸡半岭啼。

落日官军举号齐,

雕戈画盾障山蹊。

不嫌铜斗通宵击,

却厌斑鸡半岭啼。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诗句解读
  • “落日官军举号齐”:描述夕阳西下时,军队集结准备行动的情形。
  • “雕戈画盾障山蹊”:使用装饰性强的武器如雕刻的戈和盾牌来阻挡或保护行军的道路。
  • “不嫌铜斗通宵击”:表明即便使用沉重的武器(如铜壶)也不介意,强调了军事纪律和效率。
  • “却厌斑鸡半岭啼”:虽然不喜欢听到远处传来的鸡鸣声,但可能因为这声音能让人保持警觉而接受它。
  1. 译文
  • 落日官军举号齐:太阳落山时,士兵们举起号角齐集出发。
  • 雕戈画盾障山蹊:用华丽的兵器和盾牌来保护行进的路径。
  • 不嫌铜斗通宵击:对于沉重的打击工具(如铜壶)不介意,体现了军事的严谨。
  • 却厌斑鸡半岭啼:虽然讨厌远处的鸡叫声,但这种声音能提醒士兵保持警惕,所以还是接受了它。
  1. 关键词注释
  • “落日官军”:指傍晚时分,集结的军队。
  • “举号齐”:所有士兵同时发出信号。
  • “雕戈画盾”:形容武器华丽且具有防护功能。
  • “铜斗”:一种大容器,这里指重物或水壶。
  • “斑鸡”:即公鸡,常在黄昏时打鸣。
  • “半岭啼”********:指声音从半山腰传来。
  • “却厌”:尽管有些讨厌。
  • “却”****表示某种事物虽令人不满但仍可接受。
  1. 赏析
  • 对仗工整:诗中每句都运用了整齐的对仗,如“雕戈画盾”、“不嫌铜斗”、“却厌斑鸡”,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意象丰富:通过描述军队的行动、使用的武器以及自然声音等元素,构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
  • 情感深沉:通过描绘军事行动的细节,反映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感悟和对和平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明朝时期:该诗可能创作于明朝,那时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战乱频繁,社会需要稳定,因此此类诗歌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心态。
  • 地域特点:明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同时也是兵源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这首诗可能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军事活动和社会状况。

谢少南的《府江杂诗六首》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明代江南地区的军事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对仗工整和意象丰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