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乡卜筑又城皞,春去秋来似雁臣。
总是寂寥扬子宅,如何更有问奇人。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七年。南宫:即翰林院,北宋时为进士试策之地。下第:落第。江乡:指江州,江西九江市。卜筑:筑屋定居。又城皞:筑城而居。皞(hǎn),山名,在今江西上饶县。似雁臣:像大雁的臣属。扬子宅:扬雄故居,位于今四川宜宾县西南。问奇人:向有学问的人求教。
【赏析】
此诗是诗人避倭寇之乱,于江州卜筑而居时所作的一首咏怀之作。全诗四联,前两首为泛写其时处境,后两句则抒发其内心感受。
“丙辰自南宫下第还避倭往来无定居亲交少至独有一二同志时来问学”,首联点出自己因落第而归乡,又因倭患而不得安居,只得与二三同志往来,问难于学者。这一句中,“南宫”是指北宋时的殿试考场,因苏轼曾在其中一举成名;“江乡”则指江西一带。“卜筑”“城皞”二句,描写诗人在江州卜筑居住、筑屋而居的生活状况。
颔联“春去秋来似雁臣”,写自己的生活状态。春天离去,秋天到来,如同大雁南飞,这是诗人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似雁臣”,这里既形容自己的漂泊无定,也暗含对朝廷不重用自己和不思进取的不满。
“总是寂寥扬子宅,如何更有问奇人?”颈联是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扬雄曾在此隐居著书,如今自己却身处异乡,寂寞难耐,不禁想起当年那位才高八斗的扬雄。然而,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仍然无法得到重用,反而更加怀念那位曾经的友人。
尾联“总是寂寥扬子宅,如何更有问奇人”,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朝廷的失望之情。他感叹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人赏识。同时,他也对那些只知道问难于学者的人表示不满,认为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才华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