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僻常违俗,居闲不厌贫。
诗书擅家学,章服侈君仁。
门掩壶山翠,胸藏梦泽春。
游魂杳空漠,灵曜掷双轮。
【注释】
①僻:与“僻”同义连用,指隐居。常:经常。违俗:违离俗世,即超俗。②居闲:指隐居在家。不:没有。厌贫:嫌贫困。③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擅(shàn):精通、掌握。④章服:指礼服、丧服。侈:奢侈。君仁:国君有仁德。⑤壶山翠:壶山的翠色。壶山,即庐山,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北。⑥胸藏梦泽春:胸中充满梦泽春天的美好。梦泽,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⑦游魂杳(yǎo)空漠:游魂飘荡在空旷的原野上。杳:深远貌。空漠:原野空旷无云。⑧灵曜(jiào):明亮的月光。掷(zhì)双轮:指明月当空,如车轴上的两个车轮一样。⑨《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这里借指人的一生短暂。
【赏析】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的成分。前四句写诗人爱僻不随俗,居闲不嫌贫;后六句写自己对家学渊博、礼贤下士的君主十分敬爱。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一首反映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忧国伤时的名作。
此诗首句写诗人爱僻不从俗,居闲不嫌贫。诗人生活在唐代后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以及农民战争的不断发生,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而一些文人士大夫又往往追求富贵享乐,因此,他们常常身在官场却心不在位,过着一种既官亦隐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在古代文学里是很常见的,而李白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此诗第一句就点明了这一点。
次句写诗人虽然过着隐居生活,但却不甘于贫穷。这既是诗人性格的反映,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表现。在封建社会中,许多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强烈的功名思想,总希望在政治舞台上大展鸿图,建功立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事与愿违,理想难以实现,于是他们便常常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到穷困潦倒。这种感慨,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李白也并非例外。
第三句说诗人精通诗书之学,善于治理家庭。这一层是第二句的具体展开。“诗书擅家学”,表明了诗人的学问非常深厚;“章服侈君仁”,则说明他不仅自身品德高尚,而且对君上也很尊敬。这两句一扬一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句说诗人家门深掩,四周都是青山绿水,但心中却充满了美好的愿望和憧憬。“门掩壶山翠”,壶山是庐山的别称,位于今天江西星子县西北。据《太平寰宇记》引《庐山图经》说:“山高七十余丈,其巅曰匡山,上有神祠,故亦谓之匡山。……山有五谷、九节、十洞、九泉。”可见壶山景色秀美,引人入胜。“翠”,即青翠之色。“胸藏梦泽春”,梦泽是一片广大的土地,位于今湖南北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曾说:“登东之皋,有企者焉……日方中方睨,历史其名。”这里的“东皋”,是指东边高地的土丘。东皋之上,可以遥望远方的景物。“梦泽春”,就是想象那广阔的土地上长满了春天的气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诗人家门深掩,四周景色秀丽宜人,但他心中却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希望能像梦中那样看到理想的境界。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游魂飘荡在辽阔的原野上空,而明月又像车轮那样旋转着。这是诗人幻想中的美景。“游魂杳空漠”,游魂,是灵魂离开肉体后的另一种说法,指死后的灵魂。它飘荡不定,无所依托。“杳(yǎo)空漠”,形容游魂所到的地方非常遥远和空旷。“灵曜掷双轮”,双轮,即两个车轮,指车轮转动。“灵曜”在这里指的是明亮的月光,“掷双轮”,即指月光如同两车轮一样旋转着前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诗人已经去世,但他还常常在幻想之中看到自己生前的理想境界,就像一轮明月在夜空中不断地旋转着前进一样。诗人的这种幻想,表现了他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的不满和愤懑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