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鲸波无畔岸,北人到此骨应寒。
鹏翎漫说图南海,鳌背俄惊负巨山。
万里越裳来白雉,十年文宿动群蛮。
而今正藉膏霖润,曾谓雕椎入化难。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和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主旨、情感、语言、技巧等。同时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
第一联“渺渺鲸波无畔岸,北人到此骨应寒。”意思是:浩瀚的海水无边无际,看不到岸边。北方人到了这里就会感到骨头发冷。此句描写了诗人远游途中所见景象。首句写茫茫大海,辽阔无际;次句写北人至此骨寒,说明海阔天高,使人产生空旷、孤独的感觉。
第二联“鹏翎漫说图南海,鳌背俄惊负巨山。”“鲲鹏”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鸟,传说它有翼能飞几万里,一触就能击碎九万里长的天。而“鹏飞”即指这种巨大的鸟。“鹏”与“图”相对,意谓鲲鹏之志。“鳌背”即巨鳌背负的仙山蓬莱。传说蓬莱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山上有不死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这两句诗运用典故,表明作者虽然胸怀壮志,但仍然不免感到孤单和无助,同时也暗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万里越裳来白雉,十年文宿动群蛮。”意思是:遥远的南方传来了白色美丽的野鸡;十年后,文采焕发的朝廷使臣惊动了周边各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心情。
第四联“而今正藉膏霖润,曾谓雕椎入化难。”意思是:如今朝廷需要人才的滋养就像得到甘霖一样滋润;过去认为像砍凿斧子一样进入棺材是极难的事情。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贤才的心愿。
【答案】
译文:
浩瀚的海洋没有边际,看不到岸边,北方人来到这里会感到骨头发冷。传说中大鸟鲲鹏的翅膀可以覆盖整个南海,然而它的背上却背着一座巨山;传说中巨鳌背负的蓬莱山上有不死的仙药,然而十年过去了,文采焕发的朝廷使臣惊动了周边各族。如今朝廷需要人才的滋养就像得到甘霖一样滋润;过去认为像砍凿斧子一样进入棺材是极难的事情。
赏析:①全诗四句一韵,前二句以景起兴,后二句则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又分别用两个典故,最后两联直接议论,这样层层铺叙,步步深入,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思。
②全诗虽未点明“怀”,但所表达的情感十分明确,从开头到结尾,始终贯穿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③诗中多次运用典故,如第二联中的“鲲鹏”“图南海”“鳌背”“负巨山”,“文宿”“动群蛮”,都是典故,它们都暗含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④“万里越裳来白雉”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话,说的是周武王灭商时,南方的诸侯纷纷进贡,其中就有一只白色的野鸡献给周武王。后来就用“越裳献凤”来比喻远方的客人或贡献。这里的“白雉”也暗指远方来的客人,暗示出作者渴望为国家出力的心情。
⑤“曾谓雕椎入化难”出自《庄子·外篇·至乐》,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听到一首新乐歌,其中有句“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何变乎”。后来就用“雕镂不朽”来喻指不能磨灭的精神或成就。这里的“雕椎入化”就是“雕镂不朽”的意思,暗指自己的志向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