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华发已桑榆,五十年来一病躯。
三度草庐天诏下,两番圜土圣恩殊。
栖迟岁月惭明世,俯仰乾坤笑腐儒。
匡济曾无纤芥力,空教三径屡荒芜。
杂兴癸酉年九月也
萧萧华发已桑榆,五十年来一病躯。
三度草庐天诏下,两番圜土圣恩殊。
栖迟岁月惭明世,俯仰乾坤笑腐儒。
匡济曾无纤芥力,空教三径屡荒芜。
注释:杂兴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写闲情逸致、山水田园等题材,不涉及政治。此诗为杂兴中的一首。
杂兴癸酉年九月也:癸酉年即乾隆三十九年(1774),九月是诗人在山东任上的时间。
萧萧华发已桑榆:萧萧,形容稀疏;华发,花白的头发;桑榆,指日落时分,比喻晚年,这里指人至老年头发稀疏;
五十年来一病躯:五十年,指诗人五十年来一直病弱之身;
三度草庐天诏下,两番圜土圣恩殊:草庐,指茅草屋,借指隐居生活;天诏,皇帝的诏书和命令;圜土,泛指朝廷或官场;圣恩,皇帝对功臣或有贡献的人的恩惠;
栖迟岁月惭明世,俯仰乾坤笑腐儒:栖迟,指隐居生活;岁月,指时光;愧,感到惭愧;明世,指清明的社会和时代;
匡济曾无纤芥力,空教三径屡荒芜:匡济,指治理国家;纤芥,微小的颗粒或痕迹;屡,多次;荒芜,荒废。
赏析:这首诗以“杂兴”体裁抒发了诗人晚年的感慨与无奈。首联写诗人年事已高,头发稀疏,五十年来身体多病。颔联表达了诗人三次被召入京(一次因战功受诏命,另一次因政绩获旨意),又两次辞官还乡(因不满朝政而归隐)。颈联写出了诗人对时世的讽刺,他自叹不如那些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人,但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反感。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也有对人生态度的选择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