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海上谩相逢,坐对清尊听晚松。
长路风尘悲逐客,南荒礼乐见儒宗。
看山是处还三宿,去国无心更万钟。
圣主即今思化理,未应直道独难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的理解掌握和评价。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在把握全诗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等。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对诗歌进行赏析即可。

本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有感而发,表达了离别之际的感慨之情。

首联:十年海上谩相逢,坐对清尊听晚松。十年来,两人在海上漂泊,相互结识,现在即将分别,面对清美的酒杯,聆听山中松林中的风声。“十年海上”点明时间,表明二人相别的时间之长;“漫”字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相聚的时间虽然不短,但终究是短暂的。“清尊”指酒器。“晚松”指松木制作的酒器。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有感而发,表达了离别之际的感慨之情。

颔联:长路风尘悲逐客,南荒礼乐见儒宗。漫长的旅途中,风尘满路,使人感到悲苦;南方蛮荒之地,礼仪之教虽盛,但儒家学者却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这里以“长路风尘”、“南荒礼乐”、“儒宗”三词为三个层次,写尽了诗人在别离之际的无限感慨。“风尘”指战乱造成的社会环境,“悲逐客”既指自己被贬谪,也含有对朋友的同情。“礼乐”指中原地区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繁荣的文化教育,“见儒宗”指在南荒僻陋之地,竟没有看到儒家学者。诗人用两个反问句表达出自己的愤慨之情。

颈联:看山是处还三宿,去国无心更万钟。山中山峦起伏,诗人每至一地必住上三夜,可见其对故乡山水的喜爱。离开家乡时,诗人并不留恋,只带上万钟粮食便离去了。诗人以“看山”“去国”二事来说明自己与朋友的离愁别绪,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志向的高远。

尾联:圣主即今思化理,未应直道独难容。当今圣明的皇帝,应当想到教化的道理,不要因为坚持正直之道而被朝廷不容。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答案】

十年海上谩相逢,坐对清尊听晚松。长路风尘悲逐客,南荒礼乐见儒宗。看山是处还三宿,去国无心更万钟。圣主即今思化理,未应直道独难容。

译文:

十年来,我们两人在海上漂泊,互相结识,现在将分别,面对清美的酒杯,聆听山中松林中的风声。漫长的旅途中,风沙弥漫,使人深感悲凉。

在南方蛮荒之地,礼仪之教虽盛,却很少见到儒家学者。诗人用反问的句式表达出自己的愤慨之情。

看山是处还三宿,去国无心更万钟。每至一处必留宿三夜,只带万钟粮食离去。

圣主即今思化理,未应直道独难容。当今圣明的皇帝,应当想到教化的道理,不要因为坚持正直之道就被朝廷不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