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得端溪砚一方,献归司马助文房。
挥毫濡墨紬思处,多少仁恩覆大荒。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福建提学期间。当时宗玉白尚书为福建巡抚,与诗人关系很好,故有赠砚之事。首句写诗人买得一方端溪石砚,以助文房之用;第二句写诗人把砚台送给司马宗玉白尚书,以助其写作,希望他能多写些有益于国家的文章;第三句写诗人挥笔濡墨,在思考问题时,想到许多仁德之人的恩泽覆盖了大荒之地,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朝廷重臣的敬仰之情。全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及对其才华、品德的赞扬。
买得端溪砚一方,献归司马助文房。
挥毫濡墨紬思处,多少仁恩覆大荒。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福建提学期间。当时宗玉白尚书为福建巡抚,与诗人关系很好,故有赠砚之事。首句写诗人买得一方端溪石砚,以助文房之用;第二句写诗人把砚台送给司马宗玉白尚书,以助其写作,希望他能多写些有益于国家的文章;第三句写诗人挥笔濡墨,在思考问题时,想到许多仁德之人的恩泽覆盖了大荒之地,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朝廷重臣的敬仰之情。全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及对其才华、品德的赞扬。
【注释】 ①屋枕:房屋背靠。 ②湘水滨:湘江边。 ③树深啼鸟乱:树上的鸟儿在树上乱叫。 ④尘世:人世间。 ⑤无他虑:没有其他忧虑。 ⑥转盻:转眼。 【赏析】 《山翁》,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一个山中隐士,正坐在屋后靠楚山顶的地方,门临湘水边。这位山居老人过着闲适的生活。 第一句“山翁”,点出主人翁的身份。“屋枕”二字,写主人的住所;“门临”二字,写主人的门面。“屋枕”与“门临”相呼应
诗句释义 - 居庸天下险:居庸关位于中国北方,地势险要,为天下第一险关。 - 山势入青苍:形容居庸山脉的雄伟与苍翠,山势如入画中。 - 路转羊肠曲:描述道路曲折,如同羊肠小路,暗示路途艰难。 - 溪分雁尾长:指河流细长如雁尾,流水潺潺。 - 关门严虎豹:比喻居庸关守卫森严,有如虎豹守护。 - 烽堠禦豺狼:烽火台用于警戒,象征边防坚固,能够抵御豺狼般的敌人。 - 愿保藩屏固
【注释】: 1. 辟尔远从征,贤劳重有声:你远离家乡远道而来,为国出征,你的贤能和辛勤付出,值得人们的称赞。 2. 马前朝草檄,幕下夜谈兵:在战马的前面我挥笔写下了讨伐敌人的檄文,在帐篷里我与士兵们深夜讨论战事。 3. 奏凯还乡去,迎亲宰驿行:我们取得了胜利凯旋而归,我亲自迎接新娘到驿站去。 4. 中原若开府,徵用更非轻:如果中原被开辟出来,招揽贤才使用起来就更加轻松。 【赏析】:
注释: 1. 易简久即世,如何人共怜。 易简,这里指易简翁,即骆司训。易简久即世,意思是易简翁已经去世很久了。如何人共怜,意思是大家都在怀念他。 2. 曾看太史传,又见令郎贤。 太史,古代官名,负责记录历史。令郎,对别人的尊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看到关于易简翁的记载,又看到他的儿子贤明。 3. 孝行词林颂,书香泮水传。 孝行,孝顺的行为。词林,文学界的同义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易简翁的孝顺行为被歌颂
解析: 1.诗句释义与关键词注释: - 第一句:"羡君司训久",这里的“羡”表达的是羡慕之情,“司训”指的是教导和引导的意思,“久”表明骆司训在此职位上的时间较长。 - 第二句:"遗爱入人深","遗爱"指的是留下的美好影响或恩惠,"入人深"表示这些影响深入人心,对人们有深远的影响。 - 第三句:"已有成材效","成材"指的是成长或成功,"效"即效仿,说明骆司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注释】 (1)“鸟外”句:指袁州城外的青山如云。“宜阳”是袁州古称,这里借指袁州。 (2)“故人”句:指久别的朋友。“佐郡”,辅佐地方官的官职。 (3)“分驾”句:分别骑马巡视各县。“休衙”,停止衙务,即休息、读书或处理其他事务。 (4)“仰山”句:仰望山上的祖庙。“遗庙”,指已毁坏的古代帝王或祖先的坟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莫别驾到袁州任佐郡时所作。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
【注释】: 1.皇华使:古代出使外国的使者。 2.司马传:指《三国志》中的《吴书·周瑜传》。 3.魏公乡:指魏国,三国时魏国有魏公曹操的故居。 4.昼锦:白天穿着锦绣的官服。 5.寒梅发古香:冬天梅花开放,散发着清香。 6.补报:报答恩惠。 7.莫遣岁时荒:不要让自己年节无趣。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以“贤名”自誉,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祝贺和期望,并寄寓了深厚的感情。 开头两句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释: ``` 喜闻台长李公总戎赵公同奉命出师辽东 心同力同功成必矣寄鄙诗预申贺臆 爱我同台长,公清果独贤。 立朝才几日,出塞屡经年。 北敌终颠覆,东人解倒悬。 征夷又豪杰,同拟上凌烟。 ``` 译文: 听说你和我都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我们共同受命出兵辽东。虽然我们的职务和地位不同,但我们的心志是一致的。我们的军队英勇善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题三洲岩:题写在三洲岩上。三洲岩:位于今江西九江市南面,因三面临江而得名。 元气:指天之元气。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所化生。陶镕:陶冶培养。 属:归属,归于。化工:自然造化之力,指天然的造化。 一拳平地:意谓大地只似一拳头那么大小。 万象太虚中:意谓天地万物都在虚空之中。 羊祐:西晋名臣,字稚舒,羊祜之子。曾为荆州刺史,政绩卓著。 葛洪:东晋道士,字稚川,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
【注释】 炎荒:指边远荒凉的地区。征夷:指出征的将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一位赵姓总兵写的,赞扬他的功绩和才能。 “握柄炎荒外,三军听指麾。”“手握重权在手,统领着边疆的军队听从你的指挥。” “良筹先已定,多算出还奇。”“有高明正确的谋略,能出奇制胜。” “瘴雾随时扫,清风到处吹。”“瘴气和迷雾被扫除干净,清凉的风吹遍大地。” “题诗比勋德,无沗赵征夷。”“写下诗篇来赞美他的功勋和美德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本题是理解性默写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八月六日发苍梧之桂林大雾蔽江”“人说瘴乡投窜地,我游七载幸无虞”这两句诗中,“苍梧”“桂林”“瘴乡”“投窜地”等关键词的提示作用。 【答案】 八月六日发苍梧之桂林 大雾蔽江 人说瘴乡投窜地,我游七载幸无虞
【注释】苍梧:即桂林,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鼓吹:古代军乐。引麾幢:指指挥军队。黑雾:浓雾。家僮:仆人。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船从苍梧(今广西桂林)出发前往桂林途中的见闻感受。诗的前两句,写大雾弥漫,遮蔽了江面。后两句写诗人坚信自己的真诚与勇敢,可以驱除瘴疫,所以不必关闭船窗,听凭自然。 首句“八月六日发苍梧之桂林大雾蔽江”点出时间、地点和天气。苍梧为地名,桂林为地名。大雾是天气现象
【注释】 辛卯:唐僖宗中和三年。须鬓有变白者:须发都变白了。须、鬓,都是形容头发。变白,指年老色衰。万状:种种情形,多种多样。忧劳:忧虑劳苦。与谁论:同谁诉说?一点丹心只自扪:一颗红心,自己摸它。只,代词。扪,摸。丹心,赤诚之心。只自,只是。何足惜:哪里值得吝惜。白尽:花白,比喻头发花白。何足惜,即“何可贵”。只惭:只有惭愧。衰朽:衰败衰老。未酬恩:未能报效国家之恩。 【赏析】
译文: 蛮夷流劫已经过去了几年,他们饱食之后从不会亲自耕种。今天他们自己知道应该勤劳农事,畬田处处都开满山巅。 注释: 1. 蛮夷流劫:指蛮夷流窜抢劫。几经年:经过多年。 2. 畬田:一种耕作方式,即在山中开垦田地。 3. 持兵供役:拿着武器来为官府服役。 4. 夹道拜迎:走在道路两旁向人行礼迎接。视往年:以前的情况。处处益多:到处越来越多。益:更加。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描写江边蛮獠,歌颂了唐王朝的威武。“夹江山獠”是关键词,意思是山中百姓;“持兵”指代蛮民,即江边的百姓。“残孽”“供役”指代蛮族的残余势力。“心服”“满江边”指代当地百姓。“夹岸”,岸边。“益多”指代百姓数量增多。“益”是形容词作动词,意为增多。“有作”,“作”是动词,意为吟咏、写作。“有作”是说有感而发,写诗作赋
【注释】 1、黄汉斌:字子云,号南湖。明嘉靖举人,官至兵科给事中。有《南湖集》。2、兹:这,指这次。3、乞归省母:请求回家探望母亲。4、口占:口头上随意吟咏成诗。5、华:装饰美化。6、楚云湘水:指作者故乡湖南的山川风物和家乡亲人。7、慈亲:母亲的爱称。8、纷:众多的样子。9、劳勤:辛劳勤劳。10、生平志不群:意谓平生立志不同凡俗。11、忽忆慈亲乞归省:突然想起要回家探望母亲,便产生了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