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入南中,事事皆殊傀。
怪石马蹄生,好峰当面起。
竖者如鍪牟,蹲者似犀兕。
是时春仲交,草木渐畅美。
风雨所摧残,瘴雾所煎靡。
石壁馀嶙峋,点缀互苍紫。
嘤嘤春鸟鸣,湜湜泉流弥。
带刀椎髻奴,出入俱妻子。
伐木响山椒,时闻深涧底。
窈窕转前旌,鼓角馀声里。
边吏远来迎,骑踏旄头驶。
古称花面蛮,于今亲见矣。
其言虽侏𠌯,其俗尚淳俚。
愧彼中华人,衣冠盛包匦。
机械互纷拿,文墨相宛委。
徒工鞶帨姿,何裨结绳理。
子欲居九夷,无乃意为是。
【注释】
(1)南关道中:作者在南方的关隘中行走。
(2)我行入南中:我进入南边。
(3)事事皆殊傀:一切都不同寻常。
(4)怪石马蹄生:怪石上长满了马,像马蹄。
(5)好峰当面起:好的山峰高耸在面前。
(6)竖者如鍪牟:直立的石头像头盔和盾牌。
(7)蹲者似犀兕:蹲卧的石头像犀牛和野牛。
(8)春仲交:春季的中间,指春天的时候。
(9)草木渐畅美:草木逐渐变得美好。
(10)风雨所摧残:风雨侵蚀着它们。
(11)瘴雾所煎靡:瘴气和烟雾使它们枯萎。
(12)嶙峋:形容山石突兀不平。
(13)嘤嘤:象声词,鸟鸣声。
(14)湜湜泉流弥:清澈的泉水流淌不息。
(15)椎髻奴:椎髻即把头发扎成椎形,这里形容妇女。
(16)伐木响山椒:砍伐山林发出的声音。
(17)窈窕转前旌:窈窕是形容山势弯曲曲折。
(18)鼓角馀声里:战鼓和号角的声音。
(19)边吏远来迎:边疆的官员远远地来迎接他们。
(20)骑踏旄头驶:骑着马疾驰而过。
(21)古称花面蛮:古代称为“蛮花面”。
(22)于今亲见矣:如今亲眼见到。
(23)侏𠌯:愚蠢。
(24)尚淳俚:仍然保持着淳朴朴实的生活方式。
(25)愧彼中华人:惭愧那些中原人不懂民间风情。
(26)衣冠盛包匦:穿着华丽的衣服,用精美的盒子收藏。
(27)机械互纷拿:指人们用各种机巧和手段相互攀比。
(28)徒工鞶帨姿:只会做华丽的装饰品。
(29)何裨结绳理:又有什么用处呢?
(30)子欲居九夷:你打算住在九夷之地吗?
【赏析】
此诗作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诗人任江州刺史时所作,写他在江西赣南一带考察民情、风俗。全诗四十六句,可分为三组,第一、二、六、七、八、十、十四、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句为一组,第二、三、五、九、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句为一组,第三、四、五、六、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句为一组,每组之间各有一句过渡句,全诗意旨贯通,结构严谨。
首联“我行入南中,事事皆殊傀。”开篇便点明自己来到江南,处处与中原不同,事事都显得异样非凡。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和所见所感。诗人此行的目的是深入江南地区,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他所见到的一切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些地方的特点就是不同于中原的风貌。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上,还反映在社会习俗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上。因此,诗人用“事事皆殊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既表达了他对江南独特魅力的惊叹,也暗示了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颔联“怪石马蹄生,好峰当面起。”进一步描绘了江南地区的奇特景色。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一匹匹奔腾的马匹在石头之间穿梭;而那些矗立在面前的山峰则如同勇士般挺拔有力,让人敬畏不已。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江南的独特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竖者如鍪牟,蹲者似犀兕。”进一步刻画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直立的石头如同战士的头盔和盾牌一般坚固可靠;而那些蹲伏的石头则宛如犀牛和野牛一般威猛霸气。这里的“竖”、“蹲”二字分别借用了“鍪牟”和“犀兕”的意象,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尾联“其言虽侏𠌯,其俗尚淳俚。”则转向对当地人民性格特点的描述。虽然他们的言语表达略显简单甚至粗俗,但这正是他们淳朴朴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淳朴的性格使得他们远离了世俗的纷扰和虚伪的面具,能够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生活和自然万物。
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地区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他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更关注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于民间风情的关注始终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