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落尽满荒园,晓看檐前积雨痕。
暖气不生枯木叶,春风空到竹篱门。
息心终自依禅侣,避地还须洽隐沦。
痛哭太平耕种日,夜来鸡犬静无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里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太平、隐遁等生活状态的思考。
第一句“梅花落尽满荒园”描绘了春天到来,梅花凋零的景象。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然而在春天来临之际,它已经悄然逝去,使得荒芜的庭院变得寂静无声。
第二句“晓看檐前积雨痕”描述了诗人清晨起床,看到屋檐上积存的雨水痕迹的情景。雨水的痕迹如同岁月的痕迹,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
第三句“暖气不生枯木叶”则是对春天的到来和生命力的体现。尽管寒冷的天气让树木失去了生机,但春风的到来使得它们重新焕发活力。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复苏的感慨。
第四句“春风空到竹篱门”,则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如何吹拂过竹篱门的景象。竹篱门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这里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气息。
第五句“息心终自依禅侣”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他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这一句话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禅宗思想的认同和向往。
第六句“避地还须洽隐沦”则是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无奈与无奈。他虽然选择了远离世俗的避世之地,但仍然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最后一句“痛哭太平耕种日,夜来鸡犬静无喧”则描绘了太平时期的农民生活。他们每天都在辛勤劳作,为了生计而奔波。然而在这个和平的时代里,他们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夜晚的鸡鸣和狗吠声成为了这个时期最真实的写照。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对太平、隐遁等生活状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