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烟细细浮几,花影离离摇窗。
过眼浮云一点,照襟明月千江。
秋夜坐月偶成四首
炉烟细细浮几,花影离离摇窗。
过眼浮云一点,照襟明月千江。
注释:炉中的烟雾轻轻漂浮在几案上,花朵的影子在窗户周围摇曳。眼前的云朵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而月光则洒满了整片江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中秋夜景图。诗人通过炉烟、花影、浮云和明月等意象,展现了秋天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同时,诗人也在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感慨。
炉烟细细浮几,花影离离摇窗。
过眼浮云一点,照襟明月千江。
秋夜坐月偶成四首
炉烟细细浮几,花影离离摇窗。
过眼浮云一点,照襟明月千江。
注释:炉中的烟雾轻轻漂浮在几案上,花朵的影子在窗户周围摇曳。眼前的云朵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而月光则洒满了整片江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中秋夜景图。诗人通过炉烟、花影、浮云和明月等意象,展现了秋天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同时,诗人也在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感慨。
【注释】 索莫:寂寞。斋:书斋,指书房;也指僧舍。霏霏:细雨纷纷的样子。拂槛:掠过栏杆。飒飒:风声。定后:《金刚经》云:“色身无常,非我我所。”故定后者,指断除妄想、烦恼之身也。一榻:一张床。形影:指自己的身体,即身体的影子。相凭:相互依靠。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诗人在深冬寒夜中孤寂凄苦的诗作。 首联“索莫空斋里”写室内环境。“索莫”,寂静无声貌。空斋,即无人的书房。室内既无生人之喧嚣
冬日即事三首 其二 【注释】 闲算:闲暇中计算。今冬事:指今年的冬天发生的事情。蹉跎:虚度,耽误。似泛澜:好像在波浪上浮动。人情:世态人情。穷:困穷,走投无路。悟:觉悟。岁月:年岁,时间。病中看:因病而感到痛苦,也指因年老体衰而感到痛苦。冻屋:被冰冻的屋子。梅魂:梅花的精神。老:凋谢,凋零。荒斋:荒凉的书房。竹影残:竹子的影子已残缺不全,暗指人已经衰老了。潇潇:形容雨声细密连绵的样子
诗句解析 1. “共忆对床约” - 关键词: 对床、约 - 注释: 对床,意指两人相对而眠的床上;约,是约定之意。这句表达了与朋友共同回忆起过去深夜长谈的情景,彼此间的约定如同床铺一般安稳可靠。 2. “相忘岁月高” - 关键词: 相忘、岁月、高 - 注释: "相忘"表示彼此已经忘记了过去的友情;"岁月"指的是时间的流逝;"高"可能意味着某种地位或境界的提升。这句话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流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对整首诗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然后才能正确判断其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 题干“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这首诗的译文是:同公眉诸子游南岩,不可无兹游,危峦趣渐幽,涛声寒及夜;树色老宜秋,幻眼因高换,闲踪借景酬,胜朋殊解事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准确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所给的注释和赏析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考查了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 “相逢问久游”的意思是:相逢时询问你长时间漂泊在外。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怀抱亦能幽”的意思是:胸怀也能变得深邃幽远。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注】樟树镇位于江西省,地处赣江中游,因盛产樟树而得名。 苦雨滞行舟:在大雨中滞留的船。苦,形容词,形容雨水大、时间长;滞,停留,耽搁。 江村信宿留:在江边的村庄里住了一晚。 市灯明岸际:晚上,江边路灯亮起时,照到岸边。 渔罟倚竿头:渔人在渔网旁靠着竹竿休息。 树色迷归梦,滩声响旅愁:树影摇曳着,让人迷失了回家的梦想;滩上水声潺潺,激起了旅途中的忧愁。 回看青湿处,千里暮烟浮:回头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夜宿黄岐山,看到僧人在山中打坐,因而有感而作。诗人以清幽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禅灯一室静,月影半山分。 首句“卧对才兹夕”,点明时间地点。诗人夜晚登临高高的黄岐山,只见山下一片漆黑,但山上却有灯光闪烁,这是寺庙里的僧人在打坐念经。次句“深心冥见闻”,写出了诗人的感受。他虽然身处黑暗之中,但却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仿佛看到了世间的一切
【注释】 岭外:岭南,指今广东省一带。雪:指雪花。 经冬:经过冬天。 寒鼯(wū):一种生活在山间的动物,体形似松鼠而毛色较深。古树:年代久远的树木。 霜隼(sǔn):即雕,猛禽。掠:擦过。孤烟:指袅袅上升的炊烟。 摊书坐:摆开书本坐下看书。 拥褐眠:裹着粗布衣服睡。 空阶:空旷的台阶。 响败叶:落叶在台阶上发出声响。 遮莫:即使。晓风天:拂晓时清凉的风。 【赏析】
【解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江上》组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春天,当时杜甫因连年战乱漂泊在四川一带,与妻子儿女相离甚远。诗中通过描绘落花、夕霞、月色和云影等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怀。其中“烟开古岸翻残雪,燕落空庭溅舞衣”两句,写景细腻优美,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风吹万点树头稀”,起笔突兀,以落英缤纷的景象渲染暮春的景色。这一句中“万点”、“树头”是落英的密集程度,“风”
注释: 带露的桃花繁茂如树,含烟的柳条半堤垂挂,树林中光线散射远近,原野景色滋润高低。薄宦生涯如同鸡肋一样无用,浮生飘泊就像马蹄难以停息,朦胧残月的影子映衬出客思凄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写景,以桃李的艳丽衬托出早行途中的景色之美;二句写意,借柳丝的柔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句写光,用“林光”来表现早行的路途遥远和时间之早;四句写情,诗人感叹自己薄宦无成
【注释】 坡公:指苏东坡(东坡)。庞老:指黄庭坚。 【赏析】 这首七绝,是借“种菜”和“入山”来比喻“我”与苏、黄二公的友谊和志趣,表达了自己对苏黄二公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平易通俗。 首句点明了诗人与苏、黄二位大文豪的关系;第二句则表明了作者与二公志趣相投,有共同的志向;第三句用典表明二人志趣相同而生活各异;最后以梦为喻,表明自己的理想境界。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含蓄隽永
【注释】 瞻:仰望,仰视。轴:车辕,引绳。薖(zhōu):大车。“轴”指大车。 丽泽:指东汉班彪所著《汉书》。 蓼莪(liǎo'ěr):《诗·小雅》篇名。作者不详,是一首悼念亡友的哀诗。 【赏析】: 《瞻六堂即事十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作,共十首,此为第一首。诗人在开元二十四年春到夏初,在东都洛阳居住时所作。此诗描绘了诗人对洛阳生活的惬意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一门以内师友”
【注释】 瞻六堂:见《晋书·王戎传》。王戎有才气而矜持,常以“阿堵”自喻。即事:见前《登北邙山》注。六堂:《左传》:“王使韩宣子来言成周之宇、制度、则望,及宗庙郊社之事。”杜预注:“天子有六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皆三公也;司徒、司马、司空,皆三孤也;少内、少府,亦三公也;共伯,亦三孤也。六卿,中大夫、左中右士也。六卿、九大夫、二十七士。”即事:指朝廷之事。屡幸先着(屡):频数。先着:指王戎
【注释】 常依:经常。木石:这里借指山林。静:静处。颇爱:很喜爱。禽鱼:鸟和鱼。雅趣:高雅的情趣。勺(sháo)水:一杯水。幽涵:深远含蓄。雅趣:高雅的情韵趣味。澹(dàn):淡,淡泊。高怀:高尚的情操。 【译文】 我常常依傍山林岩石来习静,也很喜爱观赏飞鸟游鱼以相伴。 一杯清水蕴含着深远的含蓄,青山隐隐入画让人心生高远的情怀。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秋夜坐月时的心情与感受。首联两句写景
秋夜坐月偶成四首 兀坐蒲团一个,啜馀茗粥七瓯。 竹色偏宜静夜,松声最喜清秋。 【注释】 兀:孤独的样子,独处。 蒲团:蒲叶编成的坐垫。 啜:喝。 馀:余下的。 竹色:竹林的颜色。 竹影:竹子的影子。 竹色偏宜静夜:竹林的幽静和凉爽适宜于宁静的夜晚。 清秋:秋天清爽的气候。 【赏析】 《秋夜坐月偶成四首》为南宋词人陆游晚年的作品之一。此诗以“兀坐”开首,点出“坐月”的主题,然后从环境到心境
【注释】 托旷观以适性,聊纵目而怡颜:在广阔的空间中寻求自己的性情,随意眺望以愉悦心情。 闲随罔两酬答,动与太虚往还:闲着无聊时,就跟随那些飘忽不定的影子去应答它们,和宇宙中的虚空来回游移。 罔(wǎng)两:飘忽不定的影子。 太虚:指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静坐时偶有所感而作的抒情小诗。诗的前两句,“托旷观以适性,聊纵目而怡颜”,意思是说,我借助辽阔无垠的天空来使自己的心情得到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