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柳傍花我,吟风弄月谁。
眼赊图画迥,意远杖藜迟。
雪重松明叶,云深竹没枝。
忘言当此际,争敢强成诗。
注释:
我闲游在柳树旁、花丛中,吟风弄月的又是谁?
远处的图画比眼睛更遥远,杖藜行走的步伐更加缓慢。
雪覆盖松明叶,云雾深重竹树看不见枝。
在这种意境下忘掉言语,谁还敢强作诗篇?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自然景观中的闲适和愉悦心情。整首诗语言朴素,意境优美,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第一句“随柳傍花我”,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景色中闲游的情景。他沿着柳树和花朵漫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第二句“吟风弄月谁”,诗人开始思考,吟风弄月的人是谁。这里可能指的是他自己,也可能是其他文人雅士。这一问句带有一种哲理意味,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思。
第三句“眼赊图画迥”,诗人的视线越过眼前的景象,进入了更为深远的境界。这里的“眼赊”意味着视线的远望和遐想,而“图画迥”则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纷扰、超然物外的画卷。
第四句“意远杖藜迟”,诗人的思绪变得更加深远和遥远。他步履缓慢,似乎在享受这份宁静和孤独。这里的“杖藜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状态。
第五句“雪重松明叶”,描述了雪花覆盖下的松树林的景象。这里的“雪重”增加了画面的寒冷氛围,而“松明叶”则给人一种幽静、清冷的感觉。
第六句“云深竹没枝”,描绘了云雾缭绕的竹林景象。这里的“云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而“竹没枝”则给人一种幽静、清冷的感觉。
最后一句“忘言当此际,争敢强成诗”,诗人感叹在这个意境下,他已经忘记了言语,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心境。他不敢勉强自己写下诗篇,而是沉浸在这份宁静和喜悦之中。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春日里的闲适与愉悦。同时,它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们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