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四面列苍屏,近放溪流一带明。
僧入定时龙不起,客寻诗处鹤初鸣。
经多贝叶西天迩,榻有蒲团上界清。
地远几何车马到,静边原是不虚名。
诗句释义及赏析:
静边寺留题:此诗是作者在静边寺的题壁之作。题目中的“留题”意味着作者在此留下自己的墨迹,而“留题”通常指的是对某地景色或事件的记叙和感慨。
远山四面列苍屏:描绘了一幅远处的山峰环绕、如屏风一样排列的景象。这里使用了“四围”、“苍屏”等词汇来形容远山,营造出一种深远、高耸入云的感觉。
近放溪流一带明:诗人观察到溪流近旁的景象,溪水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分外明亮,清澈见底。这里的“放溪”可能指的是溪水自由流淌的样子。
僧入定时龙不起:描述了寺庙中的僧人进入禅定状态时,龙似乎也停止活动,不再出现,表现出宁静与和谐。
客寻诗处鹤初鸣:客人在这里寻找灵感,听到初晨的鹤鸣声,象征着清新和自然之美。
经多贝叶西天迩:此处提及的是佛经中常见的贝叶经,象征着佛教文化或修行之地。提到“西天”则可能指西方极乐世界,即佛教中的净土,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榻有蒲团上界清:描述的是一个蒲团铺陈的地方,给人一种清幽、清净之感。这里的“上界”可能暗指佛教中的高层次境界,蒲团作为打坐的工具,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地远几何车马到:表达了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人们还是能够到达并感受到那里的宁静和美丽。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寻求精神寄托之地的向往。
静边原是不虚名:总结全诗,指出“静边寺”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其确实拥有宁静祥和的氛围。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对“静边寺”的评价和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
译文:
远山四面如屏障般排列,
溪水近旁清澈见底映日辉光。
僧侣入定时龙也静止不动,
寻诗之人初闻鹤鸣声悠扬。
佛教经典流传之处,接近西天净土,
蒲团之下修行者心无杂念清。
虽处偏远之地,仍有人慕名而来,
静边寺名副其实非浪得虚传。
这首诗通过对静边寺周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感受,抒发了自己对心灵归宿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净土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