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将捷径怪终南,歧路谁重问剧骖。
伞盖刺天应碍月,锦屏迎日自晴岚。
风光底厌频频赏,机事何须历历参。
笑杀触蛮三百里,不扬金鼓战锋酣。

【诗句释义】

书锦屏驿用前人韵:在驿站的书房中写下这首诗。

曾将捷径怪终南,歧路谁重问剧骖:曾经试图通过捷径到达华山(终南山),但最终却放弃了这条路,因为这条路上有许多岔道和难以预料的风险。

伞盖刺天应碍月,锦屏迎日自晴岚:伞盖像刺穿天空一样直插云霄,遮挡了月亮;而锦屏则在阳光下显得明亮如画,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风光底厌频频赏,机事何须历历参:我对于这里的美景已经感到厌倦,不想再去欣赏;而对于战争这样的大事,也不需要详细地去研究。

笑杀触蛮三百里,不扬金鼓战锋酣:看到这里的景象,真是让人忍不住要笑出声来;而这里的战事也已经平息,士兵们不再需要挥舞着金鼓进行激烈的战斗。

【译文】

我曾经试图通过捷径到达华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虽然充满了危险和未知,但我最终还是决定走下去。因为我看到了这里的美景,也感受到了这里的热情和友好。

这里的景色让我感到陶醉,我已经不再需要再去欣赏其他的美景了。而我对于战争这样重大的事情,也不需要去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已经看到了这里的和平与安宁。

看到这里的景象,真是让人忍不住要笑出声来;而这里的战事也已经平息,士兵们不再需要挥舞着金鼓进行激烈的战斗。我为这里的和平而感到高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华山风景的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华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表达了对这片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华山的独特之处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

首句“曾将捷径怪终南”,点明了诗人此次出行的目的——为了寻找通往华山的捷径。然而,当他真正抵达华山脚下时,却发现山路崎岖,充满艰险。这句中的“捷径”和“终南”两个关键词,都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的态度。他宁愿走一段艰难的路,也要追求真正的目标。

次句“歧路谁重问剧骖”,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华山脚下的情景。诗人站在山脚下,仰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不禁发出了感慨:为什么非要走一条看似平坦的道路呢?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方向选择的思考。他认为,有时候,走一条看似艰难曲折的道路,反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第三句“伞盖刺天应碍月,锦屏迎日自晴岚”,是对华山自然景观的高度概括。诗人以伞盖和锦屏作为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华山的美丽景色。其中,“刺天”和“迎日”两个词,既形象地展现了华山的高峻陡峭,又巧妙地烘托出了阳光洒下的温暖景象。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华山的自然美,更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感悟。他认为,生活不应该被琐事所困扰,而应该注重内心的宁静和享受。同时,他也认为,战争这样的大事,也不应该过分关注其结果和胜负,而是要更多地关注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一句“笑杀触蛮三百里,不扬金鼓战锋酣”,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以轻松诙谐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华山和平安宁景象的喜悦之情。他感叹道:看到这里的景象,真是让人忍不住要笑出声来;而这里的战事也已经平息,士兵们不再需要挥舞着金鼓进行激烈的战斗。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华山和平氛围的羡慕之情,更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丽而又和平的华山世界。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