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不在远,人境寄幽栖。
夹竹开丛径,穿池灌药畦。
闲行扫石坐,得意剪桐题。
岂但冥鸿理,还看养木鸡。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祐三年(1088年)任杭州通判时写的,诗中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起南归,经过鹅湖的景色,以及他在旅途中的心情。
“会心不在远,人境寄幽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会心并不需要远离,而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这里的“幽栖”指的是隐居的生活,作者在这里表示他并不需要逃离世俗,而是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
“夹竹开丛径,穿池灌药畦。”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经过一片竹林,看到了一条小路,小路两旁种满了花草。这里的“夹竹”可能是指竹子,而“丛径”则是指小路两旁的竹子。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闲行扫石坐,得意剪桐题。”这句诗描绘了作者悠闲自在地行走,找到了一块石头坐下来休息,然后高兴地用一把斧头砍掉了梧桐树,并在上面题字。这里的“闲行”可能是指漫步,而“扫石”则是指走到一块石头上休息,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放松和愉悦的心情。
“岂但冥鸿理,还看养木鸡。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不仅仅是像大雁一样自由飞翔的道理,还要学习饲养家鸡的智慧。这里的“养木鸡”可能是指饲养家禽,而“冥鸿理”则是大雁飞翔的原理,这里暗示着诗人想要从自然界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繁忙的官场生涯中,依然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态,追求内心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