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台望倍春辉,羡尔春还愿不违。
奉使独乘桓典马,过乡先著老莱衣。
莺啼别峤藏修竹,路隐重江出翠微。
问讯草堂松菊在,待予端乞圣恩归。

【解析】

“侍御杨明夫归宜春因忆郡中园庐赋赠此句”:杨明夫是侍御,他回宜春,我想起了在宜春时,我们曾一起游赏过宜春台。

“宜春台 望倍春辉,羡尔春还愿不违”:在宜春台上眺望,看到春天的景色更加美丽,你(杨明夫)春天归来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奉使独乘桓典马,过乡先著老莱衣”:我奉命出使,只有乘坐桓典的车马;回乡路过的时候,穿上了老人穿的衣服,这是为了表示对年老体衰的自己表示敬意。

“莺啼别峤藏修竹,路隐重江出翠微”:黄莺鸟啼叫,离别了高峻的山岭,那里藏着茂密的竹子,小路隐蔽在重重青山之中,从远处看,山影如翠色一般。

“问讯草堂松菊在,待予端乞圣恩归”:请告诉我,我在成都草堂种的松树、菊花还在吗?等我完成了朝廷交给的任务,我要回到家乡。

【答案】

这首诗作于公元817年(唐武宗会昌六年),诗人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时,奉旨出使东川。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东川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勉励之意。

开头二句即写自己对东川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友人归乡愿望的关切。

三、四句是说诗人自己奉旨出使,只能乘坐桓典的车子,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而东川友人则穿着老人的衣服,一路走来,以示对年老体衰的自我安慰。

五、六两句是说诗人自己奉旨出使,只能乘坐桓典的车子,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而东川友人则穿着老人的衣服,一路走来,以示对年老体衰的自我安慰。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自己奉旨出使,只能乘坐桓典的车子,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而东川友人则穿着老人的衣服,一路走来,以示对年老体衰的自我安慰。

全诗语言朴实,风格平淡,但感情真挚,感人至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