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夕鸣笳下翠峰,玉骢骑出御园松。
尘沙百里行应尽,丹凤城边闻曙钟。

【注释】:

扈从谒长陵奉安成祖尊号碑纪事十首:此组诗为作者扈从祭祀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的颂德之作。

向夕鸣笳下翠峰:《后汉书·窦皇后传》说,汉文帝时,窦皇后与文帝登长乐宫,天雨欲霁,窦皇后望见长安南山上云气五色,遂命乐人作《武乐》,帝大悦。又《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淮南子》:“黄帝采首山铜以为鼎。”这里借指皇帝的功德。鸣笳,即吹奏胡笳乐器。

玉骢骑出御园松:玉骢,即骏马。御园,皇宫园林。松柏常青,故以松柏喻皇恩浩荡。

尘沙百里行应尽:言随从皇帝出外祭祀,千里行程当已走完。尘沙,尘土和沙土,指路途遥远。

丹凤城边闻曙钟:丹凤城,今西安西南角,相传是古代帝王所葬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士奇扈从明成祖朱棣到陕西长武县祭祀先祖时所作,共十首。这是第一首。

诗题中的“谒长陵”是指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长眠地——南京明孝陵去祭拜;“奉安成祖尊号碑纪事”,是指记录明成祖朱棣的谥号及庙号等有关祀典活动的文字。这十首诗,主要记载了明成祖朱棣南巡祭祀、东征朝鲜和西征蒙古的史实,歌颂了朱棣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业绩,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景象。

首句写傍晚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笳声,接着描绘了一幅画面:皇帝骑着马,从御园中走出,踏上通往郊外的道路。

次句紧承首句,进一步描写了皇帝出行的场景。皇帝骑着高头大马,从御园中走出,一直走到了郊外。这一场景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能看到皇帝的身影,感受到他威武雄壮的形象。

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皇帝出行的路程之远。皇帝一行已经走了很远的路程,沿途所见之处,尘土飞扬,沙石飞溅,但无论距离多么遥远,都无法阻挡皇帝前进的脚步。这一句既表现了皇帝出行的规模之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末句则转入正题。“尘沙百里行应尽”,意思是皇帝一行已经走过了千里路程,尘土飞扬,沙石飞溅的地方也已经走完了。这里的“尘沙百里”,不仅指皇帝一行所经之路上的尘土飞扬,还暗指皇帝一生所经历的艰辛历程。而“丹凤城边闻曙钟”,则是说皇帝一行走到丹凤城边的时候,听到了清晨的钟声。这一景一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