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骑火烛天来,万毂喧喧隐若雷。
玄武门开寒漏彻,都人争候属车回。
【注释】:
扈从谒长陵奉安成祖尊号碑纪事十首,是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顺帝至元十一年(1351),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永乐三年(1405)和弘治六年(1493)。这五次谒长陵都是奉安成祖尊号。成祖谥文皇帝,故称成祖尊号。诗中“甘泉”即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是汉、唐帝王陵墓所在之地;“万毂”指众车。
【赏析】:
《扈从谒长陵奉安成祖尊号碑纪事》十首,为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顺帝至元十一年(1351),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永乐三年(1405)和弘治六年(1493)所撰。这是元末明初的一首咏史之作。
第一首,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火把点燃,照亮了天空,好像天上燃起了烛火,万车辐辏,喧声如雷,犹如万壑争流。第二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随行人员浩大,气氛热烈。第三句则进一步烘托气氛,渲染出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气氛。第四句通过“隐若”一词,将前两句的热闹场面暂时凝固下来,使人感到一种沉静的气氛。最后一句“都人争候属车回”,既点出了谒陵的时间,又写出了人们急切的心情。这首诗的前三句,通过对人物、环境以及情绪的描写,为后文写景作了铺垫,使读者能够对下文有所期待。
中间四首,都是描写景致的。第五首写甘泉之景。“甘泉骑火烛天来,万毂喧喧隐若雷。”诗人先以“甘泉骑火烛天来”写甘泉之景,接着用“万毂喧喧隐若雷”写众车之声,再由景及声,由声及人,最后以“玄武门开寒漏彻”收尾,使整个画面完整。
第六首写长安城的景象。长安古称为长安道或长乐道,所以后人常称之为西安。“玄武门开寒漏彻,都人争候属车回。”诗人首先描绘了长安城的城门——玄武门的景色,城门洞开,寒气透漏,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但城门洞开的瞬间,又让人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城门刚刚开启,百姓们纷纷出门,等待着皇帝的车驾归来。
第七首写皇陵前的石刻。“石阙金铺列凤标,神功圣德展灵庙。玉座珠旒光晃耀,紫云红日映山椒。”这一首主要描写了皇陵前的石刻和祭礼的过程,诗人首先描写了石阙和金铺等石刻,接着又描写了祭礼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神功圣德展灵庙”写的是对皇陵的赞美之情:“玉座珠旒光晃耀,紫云红日映山椒”写的是对祭礼过程的描述。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将皇陵前的石刻和祭礼的过程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
第八首写祭礼的过程。“香车羽盖纷纭集,鼓吹笙竽杂沓鸣。侍臣拜起君亲送,百官班联表敬诚。”此诗主要描写了祭礼的过程。“香车羽盖纷纭集”,描述了祭礼开始时的情景;“鼓吹笙竽杂沓鸣”,描述了祭礼过程中的音乐声;“侍臣拜起君亲送”,描述了君臣之间行礼的场景;“百官班联表敬诚”,描述了百官之间的礼仪往来。整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将祭礼的过程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
第九首写祭礼结束后的景象。“辇路平分御柳摇,禁垣西畔宫花笑。千官万乘欢无极,六合同风四海照。”此诗主要描写了祭礼结束后的场景。“辇路平分御柳摇”,描述了祭礼结束后,皇帝的车驾在路上行进的场景;“禁垣西畔宫花笑”,描述了皇宫内花朵盛开的景象;“千官万乘欢无极,六合同风四海照”,写了皇帝和百官们欢度节日的场景,以及天下太平的景象。
第十首写宴饮的场景。“酒酣赐与歌襦裤,宴罢留连看剑环。今日君王恩泽广,明朝天子喜临轩。”此诗主要描写了宴饮的过程。“酒酣赐与歌襦裤,宴罢留连看剑环”,描述了宴饮过程中的情景;“今日君王恩泽广,明朝天子喜临轩”,描述了宴饮结束后,皇帝的喜悦之情。
第十一首写归程的情景。“御河冰薄马声嘶,北阙重辉曙色微。”此诗主要描写了归程的情景。“御河冰薄马声嘶”,描述了御河上冰薄马嘶的情景;“北阙重辉曙色微”,描写了京城清晨的景色。
第十二首写旅途的感受。“关山迢递客心悲,征雁数声秋草肥。”此诗主要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关山迢递客心悲,征雁数声秋草肥。”此首主要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关山迢递客心悲”写的是对旅途的无奈和辛酸;“征雁数声秋草肥”写的是对秋天景色的欣赏。
第十三首写归乡的心情。“一自东游久不还,十年京国梦魂间。”此诗主要描写了归乡后的心境。“一自东游久不还,十年京国梦魂间。”此诗主要描写了归乡后的心情和生活状态。“十年京国梦魂间”,写了自己在京十年的生活经历;“今日还家喜有余”写的是对自己归家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