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默三年漫不应,流光一去意无征。
缘如发白因循染,道似山青自在凝。
犹有形骸生影迹,却将文字寄名称。
一川月色多于水,更着秋霜见底澄。
注释:
夜坐,即夜晚的静坐。
学默三年漫不应,流光一去意无征。
学习沉默三年,却始终无法应声回答,时间流逝,我的内心却毫无所动。
缘如发白因循染,道似山青自在凝。
人生就像头发一样逐渐变白,因为随波逐流而染上世俗的尘埃;修行的道路就像山一样青翠,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犹有形骸生影迹,却将文字寄名称。
尽管身体有形骸之躯,但心中仍有影子存在;然而,我却用文字来寄托自己的名字和名号。
一川月色多于水,更着秋霜见底澄。
如同一条河流中的月光比水还要明亮,再加上秋霜的洗礼,使得水面显得更加清澈透明。
赏析:这首诗以“夜坐”为题,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反思自己的修行之路。诗人通过对比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变化,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修行的意义。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流光”、“因循染”、“山青自在凝”、“月色多于水”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思考。同时,诗中的“犹有形骸生影迹”,“却将文字寄名称”,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执着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整首诗既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又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