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
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
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
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
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
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背景。

  1.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
  • 藜科:藜草,一种常见的植物。在这里,“堂下”和“堂上”可能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环境或位置,而“旅藜”则表示这种植物在两种环境中都生存着。
  • 秋风起:秋天的到来。这里的“秋风”象征着变化、凋零和结束,与“堂上秋风起”相呼应,暗示了一种自然循环和生命的终结。
  1. 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
  • 藜科:同上,指的是藜草。
  • 秋风落无子:这里用“秋风”来比喻生命和自然的无常。风过不留痕,就像秋风一样,带走了生命的种子,使得它们无法发芽成长。
  1. 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
  • 藜科:同上,继续描述藜草。
  • 子落尚复生:尽管失去了种子,但藜草的幼苗还可以重新生长,这反映了生命力的强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 根枯为谁死?:这里的“根枯”象征生命的结束或枯萎,而“为谁死?”则是在问生命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它可能是为了生存、繁衍后代,还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
  1. 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
  • 朝乘白露降:清晨,当露水降临时。这里的“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秋季的开始,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采割辞蝼蚁:采集并除去那些小虫子(蝼蚁),可能是为了准备食物或是为了净化环境。这里的“辞”字有舍弃的意思,表示对这些小虫子的抛弃。
  1. 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
  • 藜科:同上,继续讲述藜草的故事。
  • 但知伤藜根:这里的“伤藜根”意味着对藜草的生长造成了影响。然而,作者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单纯地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
  • 谁治藜生地:这是一句哲学性的问题,探讨的是对于生命或事物的责任归属问题。是谁应该为这些植物的生长负责?又是谁应该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1. 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 我非厌为羹:这里的“羹”可以指食物,也可以引申为某种成就或收获。作者并不是因为厌倦而去做某事,而是因为它带来了价值或者好处。
  • 为帚为厥始:帚是用来打扫卫生的工具,而“厥始”通常指的是事物的起始或开端。这里的“帚”和“厥始”一起构成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示通过扫除或改变,事物得以开始或重生。
  1.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藜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责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讨论一个具体的事物,更是在探讨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同时,诗歌的韵律也增添了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