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贫思仗钵,敛虑向人间。
窄路人争过,嚣声我独闲。
袖藏曾熟面,门掩尽愁颜。
舍卫城当日,如何便返山。
【注释】
①佛山:山名,在广东省。
②僧贫思仗钵:僧人贫穷想借钵来乞食。
③敛虑:收敛心念,专心一志。
④窄路人争过:狭窄的路拥挤着许多行人。
⑤嚣声我独闲:喧嚣的声音中我只感到安静和悠闲。
⑥袖藏曾熟面:衣袖里藏着熟悉的面孔和面孔上熟悉的皱纹。
⑦舍卫城当日:指佛祖成道的地方,在舍卫国的鹿野苑。
⑧如何便返山:为什么却要返回山林中去呢?
【赏析】
《托钵佛山》是一首描写和尚乞食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托钵”为线索,描绘了一位僧人向佛祖求法,途中遇到的种种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全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富有诗意,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咏物诗。
首联写僧人贫穷,想借钵来乞食。这是佛教禅宗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僧人出家人的身份。“僧贫”二字,写出了僧人的贫困生活;“思仗钵”,表明他需要乞食来维持生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僧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而为了追求真理,他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颔联紧承首联,描绘了僧人在乞食途中的情景。“敛虑向人间”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地寻找食物;“窄路”与“嚣声”相对,表现了他身处拥挤、嘈杂的环境;“我独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平静和从容。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僧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之处。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内心世界。“袖藏曾熟面”,表明他曾在佛祖面前见过很多面孔;“门掩尽愁颜”,说明他的面容已经布满皱纹,流露出岁月的痕迹。这两句诗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他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疲惫,还要承受心灵的煎熬。然而,他始终坚守信仰,不放弃追求真理的信念。
尾联以设问的方式结束全诗。“舍卫城当日”指的是佛祖成道的地方——舍卫国的鹿野苑;“何因返山”,暗示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通过设问,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和无奈。尽管他渴望回归山林,享受宁静的生活,但他深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这首诗以“托钵”为线索,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僧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虔诚的僧人形象,并传达了他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