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归后掩幽窗,贝叶闻翻百虑降。
可有义能融宝镜,更堪谁共对银缸。
多时栽藕为高社,且自吟诗答大江。
顶相持来须着耳,裴休过后更无双。

【注释】

  1. 陈牧芷孝廉:指陈牧芷,一个孝廉。
  2. 白岳:山名,位于今安徽歙县西南。
  3. 归后掩关读藏经:归来之后,便闭门读书。
  4. 弥年:一年有余。
  5. 下询:询问。
  6. 折柬并赠丁南羽佛相一轴:给丁南羽送了一张折叠的柬子和一幅佛像画。
  7. 佳韵一首率笔奉答:我写了一首诗,随意挥笔回答。
  8. 贝叶闻翻百虑降:听了贝叶经,心中的烦恼也随之消散。
  9. 义能融宝镜:意思是说佛法能像镜子一样照见人的本性。
  10. 谁共对银缸:谁能与我共同对着明亮的灯火。
  11. 栽藕为高社:比喻自己的抱负或志向很高。
  12. 且自吟诗答大江:暂且吟咏诗歌来回答滔滔大江。
  13. 顶相持来须着耳:顶头相承的佛法必须认真聆听。
  14. 裴休过后更无双:裴休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赏析】
    这是一首酬谢诗。陈牧芷是一个孝廉,他游学白岳后返回家乡,在幽闭的书房里埋头苦读,读了整整一年(”弥年欲有下询”),然后才把心思转向佛教。他收到了丁南羽赠送的佛像画(”并赠丁南羽佛相一轴”),于是写这首诗来酬谢丁南羽的好意。这首诗的首句就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要感谢丁南羽的原因。
    第二句是说听了贝叶经以后,他的心中充满了平静,所有的烦恼也全都消失了。”贝叶”,即梵文Buddhist的音译,这里借代佛经;”百虑”,即百种忧愁烦恼。这一句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了他在听了佛经后心境的变化。
    第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说:佛家的教义可以象明镜一样地照见人们的本性。至于”谁共对银缸”,是说自己不能与别人共同面对灯光。”银缸”,指明亮的灯火。这里的”谁”,是诗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词,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在幽闭的书房里埋头苦读一年有余,如今终于可以暂时放下书卷,去吟咏诗歌来回答滔滔大江了。”顶相持来须着耳”是说顶头相承的佛法必须认真聆听;”裴休过后更无双”是说裴休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已经相当透彻了,而且认为自己的领悟已经超过了裴休。
    全诗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围绕着佛法展开议论,最后一句以赞叹结束。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佛法的理解十分深刻,对禅宗思想把握得也十分准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