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观今古不胜哀,又向江边步绿苔。
曾见楚兵回柏举,谁教越女上苏台。
君臣得失馀文史,罗绮繁华遍草莱。
最恨鸱夷五湖去,胥涛空涌浙江雷。
【注释】
泛观:纵观。今古:古今。柏举:古地名,在今湖北麻城东。苏台:即“胥山”,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君臣:比喻贤与奸,或指统治者与人民。得失:犹成败。罗绮:华美的丝织品。鸱夷:鸟名。五湖:《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怨除剑三日,方食其胆。”《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说:“伍员曰:‘吾闻鸱夷之臣有志者,不可得也!’乃投其尸于中流。”
【赏析】
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诗人以史为镜,对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表示了愤慨之情。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发感慨,最后四句是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和愤恨之情。
首句“泛观今古不胜哀”中的“今古”指历史,“不胜哀”指感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纵观历史古今,都充满了悲哀。这句是全诗的总领,下面四句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第二句“又向江边步绿苔”,意思是说又走到了江边,踏着长满青苔的小路。这句写的是诗人又一次走到江边的情景,江边的小路长满了青苔,显得十分荒凉。
第三、四两句,“曾见楚兵回柏举”,意思是曾经看到楚兵在柏举战败而归;“谁教越女上苏台”意思是说是谁教越国女子登上苏台呢?这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具体解释。柏举之战是楚国的一次重大失败,而越国的女子则因为美貌被俘虏并登上了苏台。
第五、六句“君臣得失馀文史”,意思是说君臣之间的得与失还留在史书之中;“罗绮繁华遍草莱”,意思是说华丽的丝织物遍布田野,美丽的花草却在荒凉的地方。这是对上面两句的进一步发挥,说明历史上的得与失还保留在史书之中,而现在的华丽丝织物却遍布田野,美丽花草却生长在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君臣”、“罗绮”和“草木”分别代表了古代和现实,通过对比突出了现实的凄凉。
最后一联“最恨鸱夷五湖去,胥涛空涌浙江雷”,意思是说最恨鸱夷五湖而去,胥涛空涌浙江雷声。这里的“鸱夷”指的是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末年楚国人,后来成为吴国的忠臣,他为了救吴国而向吴王夫差进谗言,使得吴王杀子胥并挖出他的双眼悬挂起来。后来他逃到五湖,跳入江水而死。这里的“五湖”指的是太湖等五个湖泊。这一句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点睛之笔。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他对伍子胥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