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西红叶堆,重阳有约携尊罍。
游人不出看白雨,老僧闭户生青苔。
乾坤此景复几尔,造化于物何廉哉。
未能骑马且独酌,菊花许我明朝开。

【解析】

本诗为一首七言律诗,全篇以白云观西红叶堆的秋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

孚若:指唐代高僧惠能,俗姓卢氏,法名慧能,禅宗五祖。时章:指白居易。广恩寺:在长安南。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约:约定,相约。登高雨不及赴,意谓九月九日这天下雨,我未能去登高,而你们却都去了。白云观:在长安南。红叶堆:指满山红叶如堆,秋天的景色。有约携尊罍:意谓你们约定了去白云观登高赏景,并带着酒壶。游人:指白居易等人。不出:指未出观外观赏风景。白雨:指秋雨连绵不断。老僧:指白云观里的僧侣们,他们关着门,坐在屋中打坐念经。生青苔:意谓寺院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乾坤:天地,这里指宇宙。复几尔:意为很少见。造化:自然,天意。何廉:意为有什么清贵廉洁。

【答案】

译文

秋风萧瑟白云观西红叶堆积;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约就带上酒壶去登高。

游人未出观外看秋雨绵绵;老和尚紧闭门户长出青苔来作伴。

天地间这美景很少见;自然造化万物何必清高?

我没能骑马独自饮酒;只求菊花明日开时再邀朋友共饮。

赏析一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同游白云观西的红叶林时所作。首联先描写了秋日里白云观外的红叶林,点明了时令和地点。“白云”点明地点,“红叶堆”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时节的图画。颔联写友人因下雨未能到白云观去,自己则因秋雨不能出门,只能独酌,颇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感。颈联抒发了诗人对这种难得的好时光的珍视之情:“天地此景复几尔,造化于物何廉哉?”诗人感叹这样的美景难得一见,又感叹造物主对万物是何等的公平啊!尾联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明年菊黄之时,能够和好友再次相会。此诗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赏析二

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六年(811年)重阳节后一日,当时白居易正任江州司马。他与友人在红叶下畅谈,兴尽而雨骤至,只好独饮自遣,于是作此诗寄友。

首联从时间、地点入题,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秋气肃杀百草黄”,这是典型的秋天的景象。“白云”点明地点,“红叶”则是秋天的象征。红叶林是重阳节前后最常见的景象之一,它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第二联由“云”字展开联想,写了白云观的西侧红叶林。白云观位于终南山北麓,是著名的道教宫观,也是唐代长安城西北的一座著名游览胜地。“白云”二字既写出了白云观的地势特点,也暗示了此地的幽静。而“西”字更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萧瑟和凄冷。红叶林则是秋色最浓的地方,也是诗人眼中最美的景致。在这里赏红叶,听秋声,品秋味,确实是一个极佳的选择。然而此时却下起了秋雨,使得人们无法尽情欣赏这美丽的秋景。

第三联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这次重阳节未能出游的感受。“游人”指白居易等人。他们约定要一起去登高赏景,并带着酒壶,可谁也没有去成。诗人没有埋怨或责怪他们,而是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白雨”指的是秋雨绵绵不断的样子。“白雨”一词既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也写出了秋雨的缠绵和无情。“出”字更是强调了秋雨对人们的困扰。“白雨”和“游人”这两个词组的搭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第四联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感慨之情:“乾坤此景复几尔?造化于物何廉哉?”这里的“乾坤”、“造化”都是指宇宙自然,“此景”则是指眼前这难得的秋景。诗人感叹这样的美景难得一见,又感叹造物主对万物是何等的公平啊!这两句既是对前两联的回应,也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深化。

尾联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它不仅总结了前面的内容,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代表着长寿和健康。而“明朝”则意味着未来的日子还有很多很多。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明天的早晨看到盛开的菊花,并与好友一起欢聚一堂。

这首诗以白云观西边的红叶林为背景,通过对秋日美景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怀念,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