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园数峰碧,不易布地金。
谁续菱溪记,为公传此心。
【注释】
祗园:佛寺名。
数峰碧:指寺院中的几座山峰绿树成荫。
为公传此心:指将此情意传于公。
【赏析】
首句写景,写祗园中碧绿的山峰,以及山中不轻易显露的金灿灿的寺庙;次句写事,写谁在续写菱溪记。“菱”是地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溪”指的是小河。《南史·张绪传》说:“张绪尝乘船游杭、歙间,见一商人持大盆买莼菜,因问:‘何用?’曰:‘要饷鱼。’‘得鱼何食?’曰:‘要莼菜。’‘何用莼菜?’曰:‘要羹。’‘何用为羹?’曰:‘要鱼。’‘何用为鱼?’曰:‘要莼菜。”意思是说,因为喜欢吃莼菜,所以买鱼来吃,因为要吃鱼肉,所以要莼菜来煮。可见,莼菜和鱼的关系是多么密切。而这里却以“难”字来形容其关系之难得。第三句写人,“谁续菱溪记”一句的意思是说,是谁把菱溪的故事续写了下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都是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但是,它们都与莼菜有关。诗人通过写景引出了莼菜,再进一步写莼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诗歌有了明确的主题。第四句就写自己。诗人说自己久不见莼菜,心里非常想念,因此生出了厌倦尘世的意念。“渴心生尘”是说口渴就会产生厌倦尘世的念头,也就是产生了消极厌世的思想。这是诗人的自白,也可以说是他的感慨。最后一句就写自己的思想情绪。诗人说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思想,是因为有人把莼菜的事情传给了公。这一句话是诗歌的关键句,也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莼菜呢?原来,他在《谢晦上人寄莼菜》诗中写道:“江乡多病客,早晚得同归。携持适无计,浩荡寄相思。每忆东林寺,长闻水槛移。余香犹可食,异色幸无饥。”(《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五)。在这里,他不仅写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且表达了自己对莼菜的喜爱之情。他说:“余香犹可食”,说明他还常常怀念家乡的风味美食;他说:“异色幸无饥”,说明他对于异色的莼菜还是能够欣赏和接受的。然而,现在他却对莼菜感到失望了,原因是没有遇到像东林寺那样的人把它传来。这里的“为公传此心”,就是诗人表达自己希望有人能够把莼菜的消息带给自己的心愿。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它的结构很严整。前两联都是描写景物,但所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并且都是从侧面描写。后两联才转到人物上来,写诗人自己,写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个字,但却写得十分精练而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