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一水自山泾,半入塘桥半鹤城。
南北回环如有意,往来长得顺流行。
【注释】
昔司空表圣辞官后预营冢圹与宾客同游世传以为达予葬淑人迫于岁暮功虽未讫而规制定矣营度往得绝句十二首目之曰生游棹歌非敢仰希先躅亦聊以寄兴云尔:西来一水自山泾,半入塘桥半鹤城。南北回环如有意,往来长得顺流行。
【译文】
一条小河从山泾流来,一半流入塘桥,一半流入鹤城;它像人一样在南北间来回流动。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故乡的怀思之作。前两句写泾河的流向,“西来”二字点出其来自西方。“自山泾”,“半入塘桥”,写出了泾河的源头和流向,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西来”二字,既指泾河之源,也暗含诗人归乡之意。“半入塘桥”,则表明泾河的流向,既有东流,也有南流。“半入”“半入”之间,透露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四两句写泾河的流向。前一句说,这条河流经塘桥,后一句说,它经过鹤城。塘桥和鹤城,都是作者所熟悉的地名。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泾河的流向,而且暗示了作者在泾河中游历的情景,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最后两句写泾河的流向。这两句诗,一方面描绘了泾河在南北方向上的来回流动,另一方面又表现了泾河顺行的特点;同时,这两句诗又暗含了作者归乡的愿望。
此诗用比喻的手法,将泾河的流向描绘得十分形象,生动逼真。首句“西来”二字,既点明泾河来自西方,又暗示诗人归乡之心;第二句“自山泾”,不仅点出了它的发源地,而且暗示了诗人在泾河中游历的情景,同时也表明了泾河的流向;第三句“半入塘桥”,则写出了泾河的流向,既有东流,也有南流。“半入”“半入”之间,既显示出泾河的曲折迂回,又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首句“西来”二字,不仅点明了泾河的发源地,而且也暗含了诗人归乡之意;第二句“自山泾”既点明了泾河的发源地,又暗示了诗人在泾河中游历的情景,同时也表明了泾河的流向;第三句“半入塘桥”,则描绘了泾河的流向,既有东流,也有南流,既显示了泾河的曲折迂回,又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