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秋风起,行人知不知。
何须梧叶尽,方觉雁声悲。
北地稻粱早,南湖菰米迟。
归山霜未降,更勿滞佳期。
【注释】:
闻秋风寄即觉:听到秋风的声音,就感到秋意的来临。
六月:农历六月份。
行人知不知:诗人不知道行人是否已经知晓秋意。
何须梧叶尽,方觉雁声悲:不必等到梧桐叶全部凋落,就知道雁鸣声音的悲哀。
北地:指北方地区,这里泛指中原大地。稻粱早:稻谷和粱米已经成熟了,收割后储存起来。菰米迟:菰米还未成熟,需要时间去生长。
归山:回到家乡,即隐居之地。霜未降:没有降霜,意味着冬天还未到来。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描写了他在深秋时节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解释以及译文、赏析:
闻秋风寄即觉(听到秋风的声音,就感觉到秋天的到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季节的变化,秋风作为秋季的象征,使得作者立刻感觉到了秋天的气息。
译文:一听到风中传来的秋风,我立刻就感觉到了秋天的脚步。
赏析:孟浩然通过“秋风”这一自然现象触发了他对秋天的感知,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感官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捕捉。六月秋风起,行人知不知:(六月)这个月份开始有秋风,但行人是否已经知道了呢?(诗人无法确定):这句诗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译文:六月的时候,秋风已经开始吹拂,但是行人是否已经察觉到了呢?(诗人无法确定)
赏析:通过“六月”和“行人”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旅途的反思。何须梧叶尽,方觉雁声悲:(何必等到梧桐叶全部凋零,才能感受到雁鸣声带来的悲伤):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感受与思考,认为不必等到事物完全失去后才能感受到其本质。
译文:为什么要等到梧桐叶全部凋零,才能感受到雁鸣声带来的悲伤(呢)(诗人认为不必等到事物完全失去后才能感受到其本质)。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自然循环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超脱。北地稻粱早,南湖菰米迟:(北地)稻谷和粱米已经成熟了,而南方的菰米还没有完全成熟。(菰米)比稻谷和粱米晚熟):这句诗通过对比南北地区的农作物成熟情况,表达了对不同地域气候和自然环境差异的观察。
译文:北方的稻谷和粱米已经收获,而南方的菰米还没有成熟。(菰米比稻谷和粱米晚熟)
赏析:通过比较南北不同的农作物成熟期,反映了诗人对农业知识的关注及其对农业生产周期的认识。归山霜未降,更勿滞佳期:(回家的路上)如果还没有下霜,不要耽误回家的最佳时机。(诗人劝诫自己不要错过归乡的时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要错过归家的机会。
译文:如果你还没有遇到下霜的情况,请不要错过回家的最佳时机(你),(诗人劝诫自己不要错过归乡的时间)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这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人情味的田园诗。诗人通过对四季变化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