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帆一过石门寒,空谷难留久客欢。
丹峤共怜孤雁影,金崎谁待夕阳残。
渊明自有田园乐,惠远焉知世界宽。
白社若询山衲信,为言牛火正盘桓。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诗中对陈季长表示了深厚的友谊,并对其归途寄语殷切。全诗语言流畅自然,不假雕琢。

其一,“石门”即石门山。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曾在东山隐居,时为桓温所逼,不得不还都任职。谢安曾于建康(今南京)南郊登高望远,感叹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喻做事有决心和信心,立志高远,不畏困难等。“过石门”,指送别陈季长回闽。“石门”之景,与诗人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寒”字既写景色,又寓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感伤之情。“难留”,即难以挽留。“久客”,指陈季长此次回闽已非初来,而是久居。“欢”,是喜悦,欢欣;“难留”、“久客”说明离别之苦,因此,“空谷难留久客欢”一句中的“欢”字便暗含着离愁别绪。

其二,“丹峤”指丹阳山。“丹峤共怜孤雁影”,意思是:丹阳山上,我与你一同观赏那孤独的鸿雁影子。此句化用南朝齐梁间诗人江淹《别赋》中的句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此处,诗人将“黯然”二字赋予“鸿雁”,借以表达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感伤。“金崎”,指金马山。“谁待夕阳残”,意思是:谁在等待夕阳西下?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残”字既写景,又寓情。

其三,“渊明”,指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彭泽、陶元亮、潜叔等。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被后人视为理想的生活境界。“田园乐”,指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宋书·隐逸传》载曰:“陶公弃官以后,不知其所之,乃结草屋而居,躬耕自资,以为胜事,每采撷供粮,有余则以自给,或持此具至市去卖,买酒自饮。”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态度,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诗人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羡慕,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

其四,“惠远”,指南朝时高僧慧远,因在庐山开讲《般若经》,世人称他为“庐山慧远”。《庐山记》载:“庐山东南有寺,名慧远寺。”“惠远焉知世界宽”,意思是:慧远和尚又怎么会知道世间的宽广呢?(这里的“惠远”,实指诗人自己,这里运用反诘语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无奈。)

其五,白社,即白鹿洞书院。“白社若询山衲信”,意思是:白鹿洞书院的人如果询问山僧的话可信吗?“山衲”,指山野僧人;“山衲信”,即山中僧人的信。“牛火”,即燃牛粪取暖做饭,是古代的一种简陋的烹饪方法。“正盘桓”,意为正当忙碌之时。

【赏析】

本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送别友人陈季长返回福建时所作。

首联起笔不凡,点明题旨。诗人送别陈季长回归闽地,但诗人心中满怀别意,故言“一过石门寒”。这两句中“过”字表明送别的地点在石门山,“寒”字写出了石门山的清冷孤寂,从而渲染出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的凄苦心情。

颔联上句写景抒情,借景生情,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伤感之情。下句则进一步写景,描绘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这两句中“共怜”二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颈联上句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下句则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这两句中“谁待”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情绪。

尾联上句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诗人认为人生就像夕阳一样短暂,应该珍惜时光、奋发努力。下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不假雕琢,充分体现了孟浩然诗歌的独特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