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何处足安排,万里河山一草隈。
当念久知忘劫量,入林元为济川才。
共期砥柱伤同异,不取移茅绝去来。
底事只今谁举似,伫闻法鼓起春雷。

【注释】

酬:答谢。木公:即白居易,字乐天。尊宿:尊师,宿儒,指僧人。

“当念久知忘劫量”,“当念”即“念”,这里指怀念。“忘劫量”是说忘却了一切尘世的名利和恩怨。

“入林元为济川才”,“入林”指隐居山林。“济川才”即济世之才。

“共期砥柱伤同异”,“共期”即“共期许”。“砥柱”指南明山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伤同异”是说希望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共同出仕。

“不取移茅绝去来”,“不取移茅”意为不因小利而改变初衷。“绝去来”即断绝往来。

“底事只今谁举似”,“底事”即“此事”,指以上所谈之事。“举似”即陈述出来。“谁举似”即问还有谁来陈述。

“伫闻法鼓起春雷”,“伫闻”即盼望听到。“法鼓”指佛教梵呗中的鼓声。“春雷”比喻佛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27年(长庆二年),时白居易在洛阳与友人相会,赋诗酬答其师僧惠林的赠诗之作,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并希望借此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愿望。

首联“白云何处足安排,万里河山一草隈。”意思是说,白云何处才能安置,千里江山只有一丘之土。这两句是诗人对惠林赠诗的回应。惠林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想法,对此,白居易表示理解,但认为惠林应该有所作为,不要沉溺于个人的山水之间,而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事业之中。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颔联“当念久知忘劫量,入林元为济川才。”意思是说,应当时刻牢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劫难和苦难,而入山修道原本就是为了帮助他人渡过难关。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惠林赠诗的深意。惠林之所以选择隐居山林,是因为他曾经经历过战乱和动荡的生活,因此对于社会的苦难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而他选择进入山林修行,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度过难关。而白居易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希望能够通过修习佛法来实现自己济世救人的理想。

颈联“共期砥柱伤同异,不取移茅绝去来。”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共同期望有像砥柱那样坚贞不屈的品质,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小利而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惠林赠诗的主题。砥柱山位于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是黄河中下游的一座著名山峰。它象征着坚定不移的精神风貌,而惠林则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于这种精神的追求。而白居易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和支持,认为佛法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坚定信念,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升华。

尾联“底事只今谁举似,伫闻法鼓起春雷。”意思是说,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人来真正理解和继承惠林的遗志呢?我急切地盼望听到佛法的教诲如同春天里响起的雷声一样震撼人心。这两句是诗人对惠林赠诗的感慨和期待。惠林的遗志和遗诗虽然已经被人传诵,但真正能够理解和继承的人却并不多见。而白居易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渴望和追求,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佛法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能够继承惠林遗志的人的期待和鼓励。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惠林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对惠林遗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担当以及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不断追求和努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