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飘摇如败叶,道怀凄冷对秋山。
谁当独善甘遗世,且趁馀闲暂掩关。
因地自惟同广漠,痴心真欲向人寰。
一声鸿雁清虚上,已觉全身共往还。
【注释】
秋怀八首:这是杜甫的诗。此诗为八首之一,作于天宝四年(745),时年四十四岁。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深秋时节对人事、道义的感慨,抒发身世飘忽之感;后二句表达自己独善其身、遗世独立的志向,并趁馀暇之机暂且隐居。末两句则以鸿鴈高飞、清虚无累为喻,表达出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翻译】
人事如飘摇的败叶,道义如悲凉的秋山。谁能够独善其身远离尘世,我趁着闲暇时光暂且隐居。因地自宜而心同广漠无边,痴念真能向着人寰。一声鸿雁高翔清虚上,已觉得全身与万物同往还。
【赏析】
《秋怀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天宝四年。当时作者年近四十,正处在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这首沉郁顿挫的诗篇。
首联“人事飘摇如败叶,道怀凄冷对秋山”两句,诗人把“人事”和“道怀”(即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比作“飘摇的败叶”、“凄冷的秋山”,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自己对世事变幻无常、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感受,同时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心情。这两句诗既概括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又为下面抒写自己的情怀作了必要的铺垫,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颔联“谁当独善甘遗世,且趁馀闲暂掩关”两句,诗人以反诘的句式表达了自己独善其身、遗世独立的决心。“独善其身”语出《论语·里仁》:“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能成为值得别人信赖的人。“遗世独立”语出《庄子·逍遥游》: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意思是:世间的人都赞誉他,但他并不因此而更加努力;都诽谤他,他也不加沮伤,保持内心的平和。这里,诗人用“遗世独立”来表明自己虽然有远大的抱负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却不屑于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利禄,宁愿孤独地生活在山水田园之中。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傲岸不群、洁身自好的精神风貌。
颈联“因地自惟同广漠,痴心真欲向人寰”两句,诗人进一步发挥自己独善其身、遗世独立的思想感情。“因地自惟”指诗人认为人应该顺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同广漠”意谓人的胸怀应当像广袤的原野一样广大。“痴心真欲向人寰”意为自己的心愿就是真诚地向往人间。这两句诗一方面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襟,另一方面,又透露出他对于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
尾联“一声鸿雁清虚上,已觉全身共往还”两句,诗人以鸿雁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一声鸿雁清虚”,形容鸿鸟高飞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叫声。这里,诗人借鸿雁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表明自己已经超越了尘世的烦恼和纷争,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已觉全身共往还”,诗人通过鸿雁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类和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要想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解脱,就必须摆脱尘世的束缚,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认识,又体现了他追求自由和解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自身遭遇和思想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具有崇高品德、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境界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