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积徘徊散薄昙,先春有信到江南。
常行浅砌犹疑别,欲过前山只自谙。
当昼连烟昏远树,无灯通夕晓寒龛。
但知掩日韬霞意,始觉幽晖万景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十三覃 —— “十三”可能是指某种植物,也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月份或者是某个人的名字。“覃”字在这里没有明确的含义,可能是作者随意取的一个词语。
委积徘徊散薄昙,先春有信到江南。
委积:指积压、积累的意思。徘徊:来回走动。散薄昙:形容云气缭绕、飘渺不定的样子。先春:即春天之前。有信:意味着有消息传来。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常行浅砌犹疑别,欲过前山只自谙。
常行:经常行走。浅砌:低矮的台阶。犹疑:迟疑、犹豫。别:离别,离开。自谙:自己知道。
当昼连烟昏远树,无灯通夕晓寒龛。
当昼:在白天的时候。连烟:形容烟雾弥漫,笼罩着远方的树木。昏:阴暗。远树:远处的树木。无灯:这里可能指的是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看不到什么。通夕:整个晚上。晓寒龛:清晨冷清的火盆旁。龛:小祭坛或佛龛。
但知掩日韬霞意,始觉幽晖万景含。
但知:只是知道。掩日韬霞:形容遮蔽日光,隐藏霞光。意:心意,指作者的心境。幽晖:幽深的光辉。万景含:无数的景象都包含着它的光芒。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春天到来之前,独自走在江南的路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变化。诗中通过描绘景色、天气变化等细节,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