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光彻内外,如珠入五色。
珠与色无性,非离亦非即。
非即超形骸,非离浃营卫。
月在千波中,波波摇青霁。
凡圣唯一心,湛昏成二谛。
示生死涅槃,而实无坚脆。
脆以别生死,坚光表性义。
本从心生色,迷色乃有二。
蚌含明月珠,体合百骸粹。
领纳镜中像,想即妙观智。
流注皆真常,分别非明记。
如是五蕴身,与法身何异。
只因一念迷,情生分秽净。
净秽悟由心,当念绝邪正。
佛以此智证,法化无同别。
示现别中同,同中别自晰。
光耀百千年,福被我遗教。
神光触金轮,仰瞻如梦觉。
栖贤发瑰异,感激当其运。
移光照岭南,慈曜无远近。
佛子学聚沙,燔土紫金斓。
崔巍海螺巅,晶晶逼霄汉。
举目道与会,布发形俱泮。
见闻起遐情,究此未来际。
念念尽圆明,身与心毋戾。

这首诗以丹霞舍利塔为主题,通过描绘塔的外观、结构以及其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领悟和理解。

首句“心光彻内外”,意味着心灵之光能够贯通内外。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佛性或真理,“光”则象征着觉悟或智慧。这句话暗示了人们通过修行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达到内心的觉悟。

“如珠入五色”,将珠比作五色,意味着珠子融入了各种颜色之中,无法单独存在。这比喻了佛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表示一切法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阐释了“珠与色无性,非离亦非即”。这里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既不是绝对的分离也不是绝对的接近。这种看法有助于人们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月在千波中,波波摇青霁。”这句诗描绘了月亮在波涛中的景象,暗示了一个宁静而明亮的境界。同时,“青霁”一词也表达了一种清新、明朗的氛围,与前一句中的“波动”形成了呼应。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述塔的结构及其象征意义。“凡圣唯一心,湛昏成二谛。”这句话意味着凡人和圣人的心灵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因为分别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对生死、涅槃的不同理解。

接下来几行诗进一步深化了这些观点:“示生死涅槃,而实无坚脆。脆以别生死,坚光表性义。”在这里,作者通过对比生死和涅槃来强调佛教教义的深刻内涵。生死是一种无常的现象,而涅槃则是超越生死的境界。然而,真正的佛教教导并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追求内在的觉醒和超越。

最后几行诗转向了塔本身及其象征意义:“蚌含明月珠,体合百骸粹。”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塔的坚固和纯洁。它暗示了佛教徒应该像珍珠一样,虽然外表可能被污染,但其内在的价值却是永恒不变的。

这首诗通过对丹霞舍利塔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它鼓励人们超越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