噭噭云中雁,迢迢向南飞。
万里从沙漠,怆恻兴予悲。
所悲曷云谁,乃谓予中姨。
中姨同予生,亦复同操持。
许嫁不肯嫁,形与心相随。
忽闻良人殂,潸然泪横洟。
虽无琴瑟好,父母曾相期。
礼义发天性,此岂世俗知。
载鬼且张弧,今昔多然疑。
道路既阻修,魂魄竟长辞。
我非念骨肉,岂更为情痴。
落叶随风飘,故株终不移。
黄河亦易竭,水流难向西。
寒日沉东溟,濯魄乃逾辉。
桑榆盼初景,聊为一登台。
【注释】
噭:同“叫”,鸟鸣。中:同“仲”。
涕:眼泪。涕洟(xié):眼泪和鼻涕。
操:持守,操持,指操持家务。
曷云:何言,什么话?云,语助词。
乃:就。
形:形体,外貌。
相期:相互约定。
载:通“佐”,辅助。张弧:举弓搭箭准备射箭。弧,古时一种弓的名称。
疑:疑惑。
长辞:永远离开。
念:思念。骨肉:这里指父母的子女。
桑榆:太阳落山后余光照耀的地方,古人认为日落处是家。初景:早晨的景色。景,景致。
濯魄:洗澡沐浴。濯,洗。魄,灵魂。逾辉:越加光辉。
桑榆盼:夕阳西下时盼望亲人归来。桑榆,夕阳西下的树林,这里代指故乡。初景,早晨的景色。景,景象、景物。聊为:姑且作。一登台:登上高台远望。
【赏析】
《杂诗七首》,乐府旧题,属于《杂曲歌辞》。此诗共分七节,以鸟的飞翔起兴,借鸟南飞自比人北去,抒发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篇以“悲”字贯穿始终,情调凄婉哀伤。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但感情真挚动人,意境深远。
开头二句:“噭噭云中雁,迢迢向南飞。”这是诗人在旅途中遥望天空而发出的感慨。他看见天边的大雁一群群从北方飞来,又一群群地向南飞去,不由想到自己也要像那大雁一样,也向南方飞去,可是心中却不免感到有些悲哀。这两句诗写景抒情,寄寓着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四两节:“万里从沙漠,怆恻兴予悲。”这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写了作者的悲愁心情。“万里”二字,说明作者要经过很长的距离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路途遥远,充满艰阻与坎坷。“沙漠”则表明作者所要经过的环境是多么恶劣。这样的处境使人倍感凄凉、悲伤。这两句诗意在说:“我万里迢迢地来到沙漠中,心里感到十分悲伤。”
五、六两节:“所悲曷云谁,乃谓予中姨。”“中姨”指的是妻子的母亲。诗人在旅途中看到天边的大雁,想起自己的妻子,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诗人用“中姨”代指自己的妻子,表现了他思念妻子的心情。接着诗人又联想到自己与妻母的关系也像大雁一样亲密无间,所以又说:“我所悲痛的到底是谁呢?原来是我的中姨啊!”这两句诗把思亲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了。
接下来八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中姨同予生,亦复同操持。”“操持”,指操持家务。这里诗人说自己的妻子和自己出生入死过夫妻生活,也一起操持家务,共同度过艰难困苦的日子。
诗人又写到“许嫁不肯嫁,形与心相随。”这几句诗,诗人说:“我本可以出嫁的,但我没有答应。我的形体和你的精神一直在一起啊!”这里诗人运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妻子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赞美和对她的深厚感情。
九、十两节:“忽闻良人殂,潸然泪横溢。”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忽然听说我的丈夫突然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里诗人用“潸然”来形容自己的泪水,写出了诗人听到噩耗时的悲泣之态。
十一、十二两节:“虽无琴瑟好,父母曾相期。”“期”,期望、约定。这两句诗意地说:虽然没有琴瑟的和谐美好,但是你们的父母曾经有过这样的约定,那就是你们一定要结为夫妻白头偕老。这里诗人通过“虽然如此”的转折,表达出对前路茫茫、前途未卜的担忧与不安。
十三、十四两节:“礼义发天性,此岂世俗知。”“此”,指前面的内容。这两句诗意地表示:礼义是人的天性,难道是世俗的人不知道这些吗?这里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对世俗观念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十五、十六两节:“载鬼且张弧,今昔多然疑。”“载”,通“再”,又一次,表示多次的意思。“张弧”,即张弓搭箭准备射箭。“然”字在这里表示疑问语气。这两句诗意地说:现在有些人又重新相信鬼神之说,过去人们也常常怀疑这些事。这里诗人用对比的方式,表现出了对当时社会上迷信思想的批判态度。“今昔多然疑”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后文的铺垫。
十七、十八两节:“道路既阻修,魂魄竟长辞。”“长辞”,长久离别。这两句诗意地说:道路既已阻塞不通,我们的魂魄终于永远离别了。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死离别的深深无奈和悲伤之情。
最后两节:“我非念骨肉,岂更为情痴。”“情痴”,指过分沉迷于爱情之中不能自拔。这两句诗意地表达出诗人自己并不因为思念亲人而失去理智,更不是被爱迷惑而无法自拔。这里诗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证明他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从而表现出了诗人的清醒头脑和正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