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松根久,秋风吹敝衣。
回望万山合,山高身愈微。
茕茕百岁人,寒暑恒相违。
嗒然忘形骸,万里如初归。
廓落匪宇宙,目前徒清机。
视听还寻常,色响仍昔时。
沙静归鸿晚,溪深落叶迟。
白云终何来,明月寒更辉。
一滴鼓洪溟,古是今谁非。

【注释】

伫立:久立不动。

松根久:指在松树下站立了很长时间。

敝衣:破旧的衣裳。

万山合:万山相叠连。

寒暑恒相违:寒暑交替,永远如此。

茕茕:孤苦的样子。

百岁人:活到一百岁的老人。

嗒然忘形骸:形容超脱尘世,忘却一切。

廓落匪宇宙:空旷无际,非宇宙所能容纳。

目前徒清机:眼前只有一片清明。

视听还寻常:视听仍然如平常一样。

色响仍昔时:颜色和声音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

沙静归鸿晚:沙洲上静静等候归巢的鸿雁已经很晚。

溪深落叶迟:溪水深处,树叶已飘落得很晚了。

白云终何来:白云终究从哪里而来?

明月寒更辉:皎洁的月光更加明亮。

一滴鼓洪溟:一滴水滴可以激起巨浪。

古是今谁非:古往今来,谁是永恒的存在?

【赏析】
这首诗以“伫立”开首,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宁静和超脱。整首诗通过对四季变化、万物生长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诗的第一句“伫立松根久,秋风吹敝衣。”描绘了诗人长时间站在松树下的情景,秋风带来了萧瑟之感,诗人的衣裳也因此变得破旧。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坚韧。

第二句“回望万山合,山高身愈微。”则展现了诗人面对高山的心境。虽然山势险峻,但诗人却感到自己如同微不足道的存在,这反映出诗人对于自我价值的反思和超越。

第三句“茕茕百岁人,寒暑恒相违。”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孤独和超脱,他作为一个长寿的人,却依然感受到了四季更迭、时光流转带来的无常。这种对生命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第四句“嗒然忘形骸,万里如初归。”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物欲、忘却肉身的自我陶醉,以及对遥远故乡的思念。这里的“万里如初归”既是对家乡的怀念,也是对人生归宿的一种哲思。

第五句“廓落匪宇宙,目前徒清机。”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述,他的心灵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界限,眼前的世界也变得清澈透明,没有杂念。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

第六句“视听还寻常,色响仍昔时。”则再次强调了诗人对日常事物的淡然态度,无论外界如何变幻,他的视听感官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都是不变的。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得诗人能够更好地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第七句“沙静归鸿晚,溪深落叶迟。”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通过观察归鸿和落叶,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感悟。

第八句“白云终何来,明月寒更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哲理思考。白云和明月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的象征,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这些自然现象究竟是永恒的存在,还是仅仅是暂时的现象?这个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第九句“一滴鼓洪溟,古是今谁非。”则是对生命意义的总结。一滴水滴可以激起巨浪,这象征着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认为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无法被简单地划分和比较。

这首诗通过对四季变换、万物生长、人生感悟等主题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美丽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