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先朝疏,沉沦积岁年。
初闻登宪府,倏尔掩黄泉。
伯道终无子,冯唐岂乏贤。
彼苍犹忌刻,那望世人怜。

【注释】

激烈:指激烈地批评。登、掩:都是死的意思。伯道:即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冯唐:汉文帝时的贤相。《史记》载:“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汉书·冯唐传》说冯唐曾劝文帝封李广为郡守,但文帝未采纳。

【赏析】

此诗是作者追悼好友李师文的两首挽歌,表达了他对于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感慨。

第一首开头两句,诗人对友人一生作了高度概括。“激烈先朝疏”是指他曾经激烈地反对朝廷的某些做法;“沉沦积岁年”是指他的仕途一直不得意,长期被埋没于人世之中。这两句话既写出了李师文一生的政治经历,也表明了他对政治的执着追求。

第三句写李师文刚到任不久,就因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臣而被陷害致死。这一事件是李师文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第四句写李师文死后,人们还议论纷纷。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以及一些人对李师文的怀念之情。

第五、六句是对前四句的进一步发挥。“伯道终无子”,是指诸葛亮虽然有才华,但却没有儿子继承其事业;“冯唐岂乏贤”,则是指冯唐虽然有才能,但却没有得到重用。这两联都是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例,说明李师文虽有才能,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重用。

最后一句“彼苍犹忌刻,那望世人怜”,则是诗人对李师文一生遭遇的总结性评价。他认为天地间仍然会有所忌讳,不会容忍像他这样敢于直谏的人遭受这样的打击。因此,诗人希望世人能够理解并同情他的处境,给予他一些安慰和关怀。

这首诗通过对李师文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去世后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朋友的深切同情和怀念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权谋诡计等。然而,尽管李师文生前遭遇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李师文一生的总结和评价,也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贡献的人士的致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