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堪避俗,好雨更宜人。
尘净竹林翠,堂虚金气新。
焚香残夜火,荐粥煮秋莼。
转觉空门趋,能令客意亲。
宿祝釐寺值雨
名山堪避俗,好雨更宜人。
尘净竹林翠,堂虚金气新。
焚香残夜火,荐粥煮秋莼。
转觉空门趋,能令客意亲。
注释:
宿在祝釐寺时恰逢下雨,名山可以躲避世间的喧嚣,好雨更加适宜人们的心情。
尘被清扫干净,竹林显得翠绿;寺庙中空无一人,金光闪耀,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在寺庙中烧了一夜的香,留下了余烬;用粥来祭祀佛祖,煮了秋天的莼菜。
因为这场雨,我更加向往佛教,觉得佛教能使人亲近。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寺庙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在祝釐寺住宿时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佛教的思考。
首句“名山堪避俗,好雨更宜人”表达了诗人对名山避世的愿望,以及对于好雨的喜爱。名山代表着高洁、宁静,远离尘嚣;好雨则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使人感到愉悦。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尘净竹林翠,堂虚金气新”形象地描绘了寺庙的洁净与庄严,竹林的翠绿与堂宇的空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焚香残夜火,荐粥煮秋莼”则展示了夜晚烧香的仪式和早晨煮粥的情景,体现了佛教徒的生活简朴和虔诚。
最后两句“转觉空门趋,能令客意亲”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之情。通过一场春雨,使得诗人更加倾向于佛教,认为佛教能够让人亲近。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认同,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从开始的厌倦世俗到后来的向往佛教,再到最后的认同和领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深入思考和感悟。